科技日报专访姚檀栋所长

发布日期:2004-12-17 来源: 浏览量:279 字体:[ ]

——姚檀栋:追寻青藏冰川梦

    科技日报记者 刘莉 游雪晴   即使你第一次和他见面,也不会让你有拘束和陌生感,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也许因为常和大自然接触,总是很豁达、开朗。

“努力做事就行了。”他推崇孔孟的中庸之道,给人一种平和之感,但却是一条有自己方向的小溪,不管周围高山峻岭、乱石险滩,都不会影响他朝既定的方向流淌。

姚檀栋最近刚刚找到了一个自己适应高原生活的理由“和我们一起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有一个检测方法,他们测你血液中的含氧量,含量高,你适应高原的能力就强,我的就很高,有90%。”

和大多数从事地学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一样,姚檀栋一年中有大量的时间在野外工作。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他的一年就因气候分成了两季———“冰川季”和“城市季”。

每年7月到10月,青藏高原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包括他们这些做青藏高原研究的人,那就是他的“冰川季”。而从每年11月开始,青藏高原便收起了它的微笑,长达八、九个月的大雪封山挡住了所有上冰川的路,科学家们也只能下了高原,开始他们以实验室和学术会议为中心的“城市季”生活。

结缘

第一次到姚檀栋的办公室,就看见墙边的红色旅行包,我们开玩笑说:“姚所长这么时尚?上班背双肩包?”

“哈哈,那是刚从兰州背来的资料,还没来得及收拾。”

来北京任中科院青藏所所长之前,他在兰州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当所长。他的冰川研究启蒙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1978年,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姚檀栋和同学们一起到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太阳照耀下,纯净洁白的冰川,飘渺动人的云雾让姚檀栋为大自然的壮观而震撼。“从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那种壮美和纯洁深深征服。”

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和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是姚檀栋博士硕士期间的导师,他们在姚檀栋的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冰川深处的大门,门里的瑰丽景色吸引着他在之后的近30年里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1987年,他来到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在世界冰芯研究权威、环境泰勒奖得主劳瑞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投身冰川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冰芯研究。

冰芯,是在冰川上钻取的冰样品。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北极和南极钻取的冰芯,找到了揭开全球变化之谜的“新钥匙”。

姚檀栋如饥似渴地在这个新领域中学习和实验。一年半后,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姚檀栋又来到美国俄亥俄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与著名的冰芯专家汤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的冰川梦。

最爱

“嗯,这个巧克力确实是瑞士的味道。”没想到记者偶尔递上的一块巧克力还能得到这么“专业”的评价。“哈哈!我到各个地方都会买巧克力,尝一尝就能知道好不好。”姚檀栋自豪的笑了。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平均四五千米),成为两极之外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冰芯研究热点地区。还在美国作研究时,姚檀栋就有了一个信念“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国土上,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绝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

搞地理科学研究,野外考察作业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海拔超过5000的青藏高原冰川上从事野外作业,艰苦程度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热水烧不开,米饭蒸不透,鸡蛋煮不熟”……姚檀栋和同事们在冰川上每天的工作说起来也“简单”:上冰川,测量、采样,然后下来。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实施起来却经常需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候确实需要找到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能量和理由。

在青藏高原跑了这些年,他确实没少吃巧克力。“巧克力可是个好东西。我们每次出野外都要带上些,它可是冰川上最好的能量补给品。每天上山前带上几块,往回走的时候一吃,就能一鼓作气走回营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需要一些勇气也需要一些乐观。

遇险

师施雅风先生告诉姚檀栋“冰川研究是勇敢者的事业。”这句话激励着姚檀栋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战。1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40个月,即使遇到翻车、雪崩等危险事件,也不能阻挡他在青藏高龅拿恳淮Ρㄉ狭粝伦约旱淖慵!?

在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上,姚檀栋就遇上了一次让他至今心有余悸的险情。19914月的古里雅冰帽仍然是个冰雪的世界。积雪覆盖了遍布冰帽的冰裂隙,行走时稍有马虎就会掉进去,性命难保。

一天傍晚,苦干一天的队员们正准备收工回大本营,突然一阵狂风暴雪,能见度骤然变得只有一米。越是这样,越要抓紧时间回营地,否则会有更大的危险。身为队长的姚檀栋决定驾驶雪上摩托车载着部分队友和当天钻取的冰芯先下山,然后再回来接第二批。

第二次上山的途中,风雪越来越大,因为无法辨认方向,他误入了一条巨大的遍布裂隙的冰舌。突然,感到车尾一沉!他急忙将摩托车掉转90度,机敏地向前一跃,匍匐在地上,回头看时,摩托车正好和一条冰裂隙同向,雪塌了,露出了又宽又深的冰隙。好险!只差几厘米,就会掉进“冰魔”的大口。

凭着10多年的冰川工作经验,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站起来走,站起来,身体的重量会集中到很小的雪面上,踩塌覆盖冰隙的积雪,增加掉进去的危险。就这样经过两个多小时匍匐向前的爬行,他终于爬出了那条大冰舌,找到了山上等待的队员们。

攀登

有位同事这样评价姚檀栋:“别人享受生活,你就是欣赏生活。”

在姚檀栋“城市季”的生活里,忙碌是主要的形容词。

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是生活常态。周末也大都在办公室度过。

“我也有些业余生活,没空打网球,可以看看网球赛,但只看决赛、半决赛;没时间去电影院,可以买来影碟在家看。”对于自己的生活,姚檀栋满意得简直挑不出毛病,但在他的冰川研究上,似乎追求永远没有尽头。

在一个个“冰川季”和“城市季”的交替中,他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达索普冰芯研究还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他们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已有7200处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

作为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慕士塔格科学试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中的重点研究项目。

两个月前,姚檀栋带领中美日联合科考队刚刚结束对喜马拉雅山北麓冰川的考察。

攀登永无止境,背起墙角的双肩包,他随时准备出发,去追求那遥远却真实的青藏冰川梦。

■人物小传

姚檀栋,一九五四年出生于甘肃通渭。一九八六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法国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后又赴美国继续学习。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他长期从事山地冰芯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