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 发布最新科考成果: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十大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3-05-31 来源: 字体:[ ]
  5月29日,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科技部、中科院主办,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承办。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出席论坛并致辞。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主持论坛。来自十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外青藏高原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聚焦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重大挑战,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法国、巴基斯坦、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的10位从事第三极环境研究的资深专家介绍了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深入交流了第三极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实践与思考。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在论坛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命运,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方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密切合作,分享气候变化成果和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积极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在论坛上指出,科考工作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持续开展观测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持续强化跨专题、跨任务、跨学科交流与综合集成性重大成果产出,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青藏高原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总结凝练新时代的青藏科考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在主旨报告中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提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科学建议,服务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响,服务国家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服务应对气变和实现双碳目标;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国家生态屏障体系优化;开展青藏高原油气和矿产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服务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设;评估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发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新证据,服务青藏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入国际组织和计划发展战略,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成为标志性科考活动典范。
  德国森肯伯格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联合主席Volker Mosbrugger回顾了中-德青藏高原研究的合作历程,展望了2022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青藏高原研究和TPE国际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介绍了高原对全球及南北极水汽输送的“窗口”效应,剖析了高原“暖湿化”对亚洲水塔水资源与冰川区域性变化影响,提出了冰川退化区人工影响增雪、补冰气候应对工程。
  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名誉教授、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Mohammad Qasim Jan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原始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受到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建议应采取一些农业或水资源相关的可持续性措施减缓变化。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Tojibaev Komiljon介绍了中国和中亚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新阶段,中-乌两国合作创办了《中亚植物多样性》杂志,共建了全球葱园,推动了两国植物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Thomas Allen Stidham研究员介绍了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化石包括野鸡、沙鸡、鸵鸟、猫头鹰、猎鹰和秃鹰等已灭绝的类群,确认了晚中新世类似非洲大草原的干旱环境的存在,展示了在高原影响下发展的独特生物学创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鹏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特殊孕灾背景和人类活动下的自然灾害发育区域规律、形成演化、成灾机制、风险评估方面的最新科考成果,并展示了在支撑青藏高原玛多、门源、泸定地震等重大灾害应急救灾和重大工程选址方面的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Marie-Luce Chevaier研究员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鲜水河断裂带,该断裂带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Marie-Luce Chevaier研究员通过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长期行为,预测了2022年9月5日在康定南部发生的泸定地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学术副所长丁林院士介绍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高原北部玉树草陇地区发现的印支期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可望成为我国未来锂资源战略资源基地。
  尼泊尔南亚高级研究所Dinesh Paudel研究员指出中尼经济走廊为喜马拉雅绿色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喜马拉雅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繁荣、基础设施短缺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中尼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喜马拉雅提供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包容性生产循环,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社会文化繁荣。
  今年4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健全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风险防控、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等作出法律性安排。该法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