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2023中关村论坛发布《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

发布日期:2023-05-28 来源: 字体:[ ]
  5月27日,2023中关村论坛—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来自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的相关领导、院士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巴西等各国科研机构及国际科技组织的200名代表以线下或视频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论坛发布了由我所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衔,联合国内三十余家研究院所和高校100余位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一线科研人员,历时4年协作完成的《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早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有限。196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加速,达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的2倍,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南部与东部降水减少、西北部增加;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环境质量优良,但局地仍存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冻土退缩等问题。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河谷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弱,且2010年以来,影响程度增速放缓,年均增长速率由0.84%下降至0.70%;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逐步增强,对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生态环境:放牧活动强度降低,对草地的影响减弱,耕地利用强度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工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控;旅游业支撑作用提升,但局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重大交通工程快速推进,对工程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跨境污染物影响持续增加;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报告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科学调控人类活动,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工业,建设高原特色城镇体系,推进生态建设系统工程,因地制宜制定分区发展方案,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报告聚焦青藏高原中国区域,构建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13大类150余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分析了高原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状况,系统评估了近40年来(1980年-2020年)来高原农牧、旅游、工矿开发、城镇建设、重大工程及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变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调控策略。
  这份报告获得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专门设置项目四“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与联合攻关项目二“高原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影响与调控对策”,旨在揭示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服务于高原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封面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
陈发虎院士在论坛上发布《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