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界之巅,开创合作新篇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 字体:[ ]

  提起尼泊尔,你会想到什么?

  徒步者的天堂?

摄影@丁张巍 

  博卡拉滑翔?

摄影@丁张巍

  众神国度?

摄影@丁张巍 

  还是等风来?

图片来源自网络

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 

  尼泊尔,南亚山区的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高度在4877米-8844米之间。世界上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其中8座在中尼边界的喜马拉雅山区。

Machhapuchhre    摄影@丁张巍

珠峰南坡-Ama Dablam峰    摄影@龚平

Langtang-Langtang峰    摄影@龚平

  中部山区占尼泊尔国土面积的68%,主要由最高峰达到4877米的马哈布哈拉山系和相对较矮的丘日山系组成。南部的特莱低地占尼泊尔领土面积的17%。

Pokhara湖景    摄影@龚平

Gangapurna冰川下冰川湖    摄影@丁张巍  

  喜马拉雅山南坡在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的作用下从热带海平面上升到8000多米,降水从山脚的每年2万多毫米下降到腹地的50多毫米,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植被垂直梯度带,是研究“第三极”隆升过程与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理想场所。

珠峰南坡—杜鹃林    摄影@龚平

Annapurna高山湖    摄影@丁张巍

凶险的Lukla机场    摄影@龚平

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多圈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水循环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亚国家位于“第三极”的周边,是受其影响最严重地区,同时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环境与生态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推动并深化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科教合作是当务之急。在中国科学院“走出去”发展战略框架下,建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简称“加德满都中心”),是与南亚国家加强科教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01  发展历程 

  2009年

  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等发起建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2013年TPE国际计划在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大学设立了分中心,加强了“第三极”周边南亚国家科研机构的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014年4月

  2014年4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访问TPE加德满都中心, 提出以该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建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充分体现中科院科研、教育和智库的综合优势,联合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科教力量,服务于南亚区域发展。

 

  2014年8月

  2014年8月份,中科院与特里布文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特里布文大学同意为加德满都中心提供土地等支持,加速推进中心的建设。

 

  2015年8月 

  加德满都中心获得中科院批准正式成立。加德满都中心依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联合国科大等10家院内单位,集科研、教育、智库于一体,面向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是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一三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平台。中心主任由姚檀栋院士担任。

 

  2016年

  2016年加德满都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中科院副院长、中心理事长丁仲礼充分肯定了中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展,高度评价了中心在过去一年来获得的成果,并强调“中国的科研事业要有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要让国内的科研人员走出去成为推动包括尼泊尔在内周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6年3月28日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视察加德满都中心,为中心揭牌,并指出加德满都中心的教育计划为培养尼泊尔青年一代科技人才、推动双方持续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中科院加大对TPE国际计划的支持,开启加德满都中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2016年11月

  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视察加德满都中心,强调指出,中尼双边合作定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两国的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中科院已加大了对第三极环境计划的支持,并将其提升为泛第三极环境计划,希望中尼双方继续加强合作,将这一中心建成第三极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机构。

 

  02  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效

  科技服务社会发展 

  2009年以来,围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等领域,中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组织20多次联合科学考察,取得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后,中科院派出的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组,依托加德满都中心迅速完成《 尼泊尔4·25地震灾害应急调查评估报告》,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2016年11月6-16日,加德满都中心组织喜马拉雅山安娜普纳地区的综合野外科学考察,全面推动季风-植被-环境综合监测断面建设。

 

  2017年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协助“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南亚通道开展了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近代季风变化等方面的大型野外科考,有5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科考。

  教育提升南亚人才实力

  加德满都中心作为中科院的海外科研平台,注重当地青年科学家的培养,着力培养南亚地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加德满都中心,相关研究所招收尼泊尔等国博士生、博士后。毕业学生中已经有1位晋升特里布文大学教授、1位晋升副教授。2位尼泊尔博士毕业生获得尼泊尔科学教育最高奖(National Education Award),受到尼泊尔总统接见。

  2015年起,设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优秀硕士奖学金”,每年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10名。

  03  台站服务南亚环境监测

  加德满都中心已经构建了喜马拉雅山中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降水同位素、高山树线样地等立体监测网络,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

 

  04  科研进展

  依托加德满都中心,中科院与南亚国家科学家紧密合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揭示,喜马拉雅山中段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暖干化趋势,冰川快速退缩,湖泊萎缩,高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受到变暖所导致的干旱胁迫的威胁。

  另外,如何评估气候变化对南亚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如何评价污染物跨界污染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德满都中心肩负艰巨的使命,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集科研、教育和智库于一体的综合优势,联合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科教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南亚区域发展和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开创国际合作新篇。

除标注来源的图片外,图文由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