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网
11月8日下午,马普学会在柏林马普会议中心举行“中德未来论坛”,拉开了在柏林纪念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科学合作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中国驻德大使马灿荣、江苏省副省长张桃林、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中科院秘书长李志刚、副秘书长郭华东和中科院代表团其他成员,和马普学会现任主席格鲁斯、德国教研部国务秘书杜登豪森、马普学会原主席及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科学合作开创者之一的吕斯特,马普学会的科学家代表、管理者代表,以及德国部分科学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计二百余人出席了论坛。路甬祥院长和张桃林副省长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路甬祥院长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前瞻”。路甬祥院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有关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一些战略思考。他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不太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出现新的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兴衰和国际地位,人类需要依赖科技创新走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代。
路甬祥院长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但是,产业技术落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矛盾也已凸显出来。中国还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亟待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产生出一些重要的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赖基本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尚未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路甬祥院长指出,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