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申办的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范式”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63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青藏高原所陈发虎院士、丁林院士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青藏高原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庄绪亮研究员,中山大学高锐院士、青藏高原所方小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清华大学杨大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苏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等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丁林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球系统科学国重实验室研究新范式》的主题评述报告。
第763次香山科学会议现场
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驱动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高原隆升显著影响了地表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耦合作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亚洲气候动力学、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演化,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陈发虎院士指出,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时代,地球系统科学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六大圈层发育最为完整、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地区,以其强烈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局域、广域资源环境效应而闻名,是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天然实验室。
丁林院士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认识地球圈层演化规律,实现能源资源供给、灾害防范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地球科学的突出特征是打通地球圈层壁垒,融合高新技术成果,解决地球表层和内部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正在经历构建理论框架、跨学科合作、建立全球观测网络、提升模拟与预测能力的第三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发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还要服务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发虎院士、丁林院士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通过16个学术报告和自由讨论,与会专家围绕地球深部圈层内动力作用、外动力过程及人类活动影响、地球多圈层的关联过程和机制探讨了青藏高原生长、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三驱动下的多圈层链式响应等地球系统科学重点问题。
学术报告和自由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典型的敏感的多圈层耦合系统,前期的研究多注重学科方向的探索,或单一圈层及该圈层对其他圈层的影响的深入研究。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圈层和表层系统的交叉和融合仍存在时空尺度错位,依然缺乏高分辨率的区域地球系统模型将青藏高原的各个圈层整合到一起来定量认识其物理过程和变化机制。打通时间隧道、打通圈层隔离、打通空间局限、打通学科界线,建立内动力、外动力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综合集成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走向学科融合研究的新范式。要发挥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对新研究范式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科领域发展和重大原始创新,服务地球科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建地球系统三驱动理论,突破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转变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创新发展西风-季风协同影响下的地表圈层相互作用认识,揭示高寒生态系统与气候的互馈机制,推进高寒文明起源与演变研究,促进青藏高原全方位立体观测和发展青藏高原区域地球系统模型是未来一段时期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于1992年倡导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
第763次香山科学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