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第四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之绿色“一带一路”数据服务分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联合承办,旨在研讨通过数据共享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绿色发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研究员,所务委员聂晓伟研究员等相关人员出席。
绿色“一带一路”数据服务分论坛
李新研究员致辞
李新在致辞中指出,数据共享与服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强调,通过大数据与遥感技术监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非常重要,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为跨境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决策支持。
聂晓伟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数据服务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挑战。
分论坛第一阶段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潘小多正高级工程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张振鑫教授以《极端干旱与城市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为题,通过详实的分析数据,展示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如何加剧这一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深入剖析了极端干旱和快速城市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安全的威胁,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埃及坦塔大学Moustafa博士作了《绿色金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技术中的作用》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在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展示了金融与科技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融合潜力,强调了绿色金融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分享了《全球嵌套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系统(GNAQPMS)的开发与应用》。该模型已在中国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空气质量预测水平,为政府制定空气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报告展示了数据技术在环保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促进了空气污染防控的科技进步。
最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岳天祥研究员介绍了《量子机器学习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量子机器学习技术在复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潜力,展示了如何利用该技术提高生态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圆桌讨论以“一带一路”区域绿色发展中的数据服务应用为主题,由上海师范大学李巍岳教授主持。此次圆桌讨论集结了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聚焦多源观测技术、模型计算、大数据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了数据服务如何为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享了数据服务在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绿色发展中的前沿实践与应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绿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更加紧密的跨学科合作,通过生态学、气候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应对区域内的环境和发展挑战。专家们呼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尤其是在数据共享、技术创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共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圆桌讨论
本次分论坛为“一带一路”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合作契机,通过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