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至20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承办的2021年度“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建模-多圈层耦合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地球系统不同圈层研究的交流与融合,推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型发展。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等单位的70余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学术副所长丁林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于晟副主任、计划与政策局姚玉鹏副局长、地球科学部张朝林副主任、地球科学部一处熊巨华处长等出席会议。
会上,陈发虎介绍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科学目标和目前发展情况。他指出,发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型是推动中心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长远布局。于晟在致辞中强调,要不忘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初心,潜心做长期研究,引领学科前沿,为全社会、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姚玉鹏指出,基础科学中心研究需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戴永久在部署建模工作时提出,需快速推进模型建设,尽早生产服务于地球系统多圈层研究交叉融合的模型数据产品。
本次研讨会采用特邀专家引导性报告、共同讨论、现场互动、质疑与咨询等学术交流方式,针对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建模中不同圈层的研究思路、前沿问题、方法论、挑战和对建模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助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BSCTPES)于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是目前地理科学唯一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该中心的依托单位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合作单位为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心以21世纪能够引领地球科学实现新突破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地球六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最为典型和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为试验场,以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瞄准高原生长与全球变化双驱动下的多圈层链式响应及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为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突破建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范式,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支撑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