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院士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2020 AGU Fellow)

发布日期:2020-11-19 来源: 字体:[ ]
  2020年11月18日,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官方发布2020年度AGU Fellow(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当选。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现有会员超过6万人。自1962年开始,AGU联盟成员委员会推选不超过成员总数千分之一的会员成为新会士(AGU Fellow),以表彰其在国际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姚檀栋院士在2020年这个全球应对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当选AGU会士,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和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国际领导力。
  姚檀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长,现任“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姚檀栋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于同年获得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发起“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并担任联合主席,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2017年作为首位受奖的中国科学家和亚洲科学家获得瑞典国王颁发的维加奖,2018年担任A类先导“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2017年姚檀栋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习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祝贺并作出重要指示,这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姚檀栋长期从事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山地冰芯和冰川变化研究领域做出了系统性杰出贡献。他的研究揭示了西风和季风相互作用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的三种模态:青藏高原北部的西风模态、青藏高原南部的印度季风模态和青藏高原中部的过渡模态;并发现过去的10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时期。他组织撰写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为西藏自治区推进2015-2030生态屏障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支撑启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立项实施。他联合多国科学家发起的TPE国际计划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UNESCO-UNEP- SCOPE)共同支持的旗舰项目,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合作伙伴,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他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多篇,研究成果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Review of Geophysics、PNAS、BAMS等在内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总被引15903次,H指数66,在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他的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率排名第一。他引领的关于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的研究成果将传统的地学观测与高新技术结合,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提出全球变暖背景下西风-季风耦合引起地表圈层的链式响应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塑造,是国际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被Nature和央视新闻联播等广泛推介,入选了2018年和2019年“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4项标志性重大成果”。他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关于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引起大气圈和冰冻圈链式响应的研究SCI总被引1200多次,SCI他引900多次,是Web of Science TOP 0.01%论文,入选汤森路透评出的2015和2016年全球地学10大前沿领域第一方阵,并被Nature期刊专题报道。这一研究也是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喜马拉雅山冰川-气候变化、水资源和水安全》报告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及联合国发布的《团结于科学2020》报告的重要参考。他通过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揭示印度季风与西风协同作用的三种模态的论文是Review of Geophysics的封面文章,是Web of Science Top 1%高被引论文。Nature期刊发表评论认为,姚檀栋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是“少数几个在艰苦条件下收集青藏高原过去气候历史资料的研究人员之一”。Science期刊高度评价他的研究是“解决高海拔环境变化问题领域最出色的研究活动的典范”。Nature期刊曾专题报导了他成长为国际知名冰川学家的历程。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网站:http://www.st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