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1日,李家洋副院长听取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汇报。院资环局傅伯杰局长、范蔚铭副局长,资环局地球科学处周少平处长、王辉副处长出席了会议。青藏所姚檀栋所长、高星副所长、刘小汉副所长分别就研究所工作、基本建设、野外台站建设等有关问题作了汇报,青藏所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姚檀栋所长向李家洋副院长汇报了青藏所成立前后的过程及重大工作进展。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筹备与组建;研究所的发展战略;主要工作进展;二ΟΟ四年工作要点和现存问题。
在院领导和各相关局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青藏所组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进阶段的总体部署,完成了研究所的战略部署,确立了青藏所全面推进时期的战略定位,明确了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青藏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近期主要研究任务。经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和中国科学院科发人教字〔2003〕374号文件确认,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北半球气候环境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和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生物遗传资源等若干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做出独创性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成果,为适应和改善东亚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站在国家青藏高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需求的高度,组织围绕青藏高原研究的综合项目和计划,协调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长期科研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各部门(单位)间优势力量的联合。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支撑平台方面,加强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将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组织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逐步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中心。在青藏所部署的战略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青藏所的科学目标:通过第一手原始数据和国际前沿的研究手段,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青藏高原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过程、生物遗传资源等方面形成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产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建成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姚檀栋所长还组织科研人员论证了全球变化与地球动力学野外台站实施计划;布置了前沿领域研究和综合研究任务。与此同时,青藏所还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来所工作,搭建了人才队伍建设平台,组建了科学家小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激励科技人员加强协作,积极联合其它科研单位共同申请研究项目和经费。国际合作方面讨论了如何协调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优势力量,联合建设青藏高原野外台站系统,如何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树立我所在青藏高原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研究地位,并将继续推进出访欧盟等国的计划。作为新所,将积极协调各部门,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创建优美科研环境,快速进行拉萨部建设。
拉萨部基本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分别取得了建所用地红线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计划于今年4月份破土动工。青藏所北京部目前暂时在生态中心过渡。为使拉萨部和北京部建设同步进行,高星指出:同时开展青藏所拉萨部与北京部的建设工作很重要,拉萨部的建设为野外台站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北京部的建设将为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平台。在野外台站获得的第一手宝贵数据与样品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处理,高水平论文成果的产出也需要在北京完成,更需要靠北京国际交流使青藏研究的水平快速步入国际行列,并就北京部所址问题向李家洋副院长做了汇报。
2004年,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野外台站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将是研究所最大的亮点之一。野外台站不但是监测、实验和研究的平台,也是野外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地,野外台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国际上对野外台站的建设非常重视,从LTER、ECN、GTOS、GCOS到CEOP,这些大的野外观测计划的出台是对台站研究重要性认识的一次新的升华。青藏高原研究所做好台站建设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联合,还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技术、雄厚的资金,不断提高研究所的科研水平,真正吸引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来所工作。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台站建立在 “三高”的基础上:高精度数据的观测、高分辨率信息的提取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青藏高原野外台站网的布局以地球物理与地质、高分辨率记录与现代过程、高原大气三方面的观测台站为基础,在青藏高原建成北、南、中、东、西五个基本观测基地。
青藏高原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院制定的办所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根据院长办公会议精神指示,瞄准国际化研究所的办所思路,积极、稳妥地进行学术合作副所长(Academic Co-Director)或学术指导(Academic Advisor)的遴选工作,分别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达成了共识。二、路院长在德国进行高层互访时指示:在一开始便应该举行国际研讨会,使之更加国际化。研究所积极策划、筹备由院与西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推动“2+2”方案,加快国际化研究所建设进程。即:德国马普学会(MPG)联系的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系的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与中国科学院(CAS)下属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系的大学和其它部门的研究力量,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带动,实现国际团队的高水平研究。四、完成了与美国、日本两国科学家两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论证,并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李家洋副院长认真听取了青藏所的汇报,对青藏所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肯定,并指出:新所的建立和发展,要在各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如将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工作。研究所重点汇报的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建设、北京部所址选择、国际合作(包括出访欧盟计划、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担任学术副所长及今年8月初在拉萨举行的由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问题很重要,院局将全力支持,并将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具体工作,为加快青藏高原研究国际化的进程,给予青藏高原研究所特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