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

发布日期:2005-08-25 来源: 浏览量:574 字体:[ ]

中科院办公厅

 

 

    8月20,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会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年会上以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为题,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以下为讲话全文。

    

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2005年8月20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周光召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在此向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各族人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全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与各位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一些有关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自去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就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发出了新的号召。我认为,要落实好胡总书记的要求,提高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时代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今天,我想就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共同切磋,欢迎批评指正。

    18世纪,一位夫人在参观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的实验室时,曾经问道:您做的这些工作有什么用?富兰克林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这位夫人无意中涉及了当时人们普遍不解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的价值。而富兰克林的回答则正代表了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多数科学家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科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出来。

    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并没有显示出重大的实用价值。近代科学家们基本认为,科学是有关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系统而符合理性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本质体现在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科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上。

    近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它们的价值也并未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而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学所特有的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质疑精神,成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欧洲社会告别神权迷信和封建统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哥白尼天文学、开普勒天体运动力学、牛顿力学等,使人类形成了对宇宙的唯物论认知;正是由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开始从运动、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生物与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形成了科学的生命观;正是由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意识有了更加系统、科学的认知,推动了唯物辩证科学认识论的形成;正是由于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的原子论、薛定谔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学,人类的认知深入到微观快速运动的物质世界,拓展到广袤的宇宙和宇宙诞生之初,形成了人类新的物质观、宇宙观和时空观。

    今天,科学的认知价值仍将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人类正在探索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干细胞、脑与认知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正在不断完善宇宙、生命、人类自身的演化理论和模型,无疑还将引发科学和哲学等发生重大变革,并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科学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数学与建模方法等实证研究思路,并且更加走向定量化。而注重实证性,注重定量化,注重理性、公平、和谐,又恰恰是当今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

    技术本质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它从诞生之初,就体现出推进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抵御寒冷的武器,扩大了人类的活动时空;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衣食来源,并进而带动物质交换、社会组织等文明形态的出现,由此,自然人开始演变成社会人;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纺织机等工作机械的发明与改良,拉开了工业社会的序幕;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又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而肇始于20世纪后期,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不仅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而且还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进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在酝酿的生物技术革命及其资源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与信息技术的影响同样广泛和深远。

    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的社会价值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扩展。技术、尤其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产业、行业和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成为抢占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已不仅源于技术人员的发明和创造欲,更源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拉动,源于科学新知识的推动,源于科学家与工程师对于宇宙、生命和社会进化的认识所得到的启示、学习和模仿。

    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全球市场,必须重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技术创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走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必须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推进官产学研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人才的供给与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可能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其活力也不可能持久。没有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则不可能真正完成由知识、技术到产品、工艺的完整创新价值的转化与实现,完成科技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技术创新也需要良好的科技知识和成果的溢出扩散机制,需要中介和风险投资的介入,需要孵化器、需要高技术产业园的集约效应等。

    评价技术创新,主要应看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应看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看创新成果对提升国家、地区或企业竞争力的贡献,而不能只根据论文和专利的数量来评价。

    从传统上看,科学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科学来源于对神学解释自然的不满,来源于人们对宗教桎梏的挣脱;而技术则起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和古代以来形成的工匠传统,起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具和装备复杂性、精确性与多样性需求的发展。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进而引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因此,现代科学的价值已不只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在现实生产力方面也有了明确的体现。如爱因斯坦的光电理论导致激光的产生,建立在孟德尔、摩尔根基因论基础上的育种理论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优化和产量的大规模提高,维纳的控制论为重大而复杂的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催生出智能生产线,物理学对于微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推动了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数学算法的进展,也就不会有信息技术的迅猛飞跃,而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更是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之间的界限等等。资料表明,近些年来,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技术发明专利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支撑。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还能够开发新的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为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防卫能力……,科学技术价值的内涵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工程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知识基础和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不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优势,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评价科学创新的价值也就不能仅仅看其科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应该看其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价值内涵,不仅具有认识论上意义,更是我们制定合理政策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按照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若要使科学价值充分实现,我们必须选择前沿交叉领域,组织科学探索与技术攻关。因为前沿交叉领域往往是科学发现新的突破点,而且也可能是重大技术创新的先导;在重视原始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的自主系统集成创新;必须选择和支持优秀的合作伙伴和研究团队,建设优良创新文化和环境,因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氛围与土壤;必须给予科技发展稳定而必要的支持,尊重科学家的学术自由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自主权,因为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是长时间积累的产物,只有持续的支持自主创新,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而在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们更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态势;必须鼓励科学家和科研机构进行自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为科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充分的合作和交流;还必须建立适合科学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入正确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科学伦理道德研究,建立与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法理和行为准则,保障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投入,需要吸引大批杰出人才投身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我国广大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创新奉献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决定了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决定了科技工作者能有什么样的胸怀,有什么样的科学目标和人生追求,能够致力做出什么样的创新成就。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确有少数科技工作者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的不是真正做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造福于人民,而只是为了名利、地位、荣誉。热爱的不是科学本身,只热衷于名誉和地位,追求的不是真理和知识,而仅仅只是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因此,不能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往往一事当前,只计较个人的得失。个别人甚至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资源,窃取荣誉。

    科技价值观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和伦理问题,也关系到在科技界能否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系到广大科技人员能否科学选择创新目标,关系到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否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能否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能否建设起一支德才兼备的创新队伍,能否继承和弘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求真唯实,诚信合作的创新文化。

    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科技人员的世界观包括:世界是否是物质的,是否是变化发展的,世界是否是可知的,知识是怎么产生的,科技人员个人、集体、社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人生观贯穿于科技人员的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的始终。我以为,一个科技人员的人生观首先要回答的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科技创新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个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历史上有作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几乎都具有科学、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核心。追求客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价值观,是科技工作者最高和永恒的目标。自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追求真理,做出新的发现和发明,就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有些科学家,像塞尔维特、布鲁诺等,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生命。正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近现代的突飞猛进发展,使人类克服了种种艰难,攀登上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的高峰。追求真理要求科技工作者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求真唯实,严谨踏实,不断进取。

    做出创新贡献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价值实现。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的核心动力就是创新,对于科学技术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是否在世界上率先做出新的发现和发明。在科学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因此,科学家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做出原始创新,能否在世界上率先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技术最核心的价值也是体现在能否做出原始性创新贡献来,只有做出原始性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在世界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处于世界发展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技术竞争的多样性,技术创新也应重视自主系统集成创新,从而提升参与世界技术和产业竞争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踪,就会永远走在世界技术发展的后面,进而制约企业、地区和国家的产业与经济发展,无法为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爱国主义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我国老一代科学家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解放初期,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的物质条件还很落后,但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将全部才智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创新为民应是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身体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倡导要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广大科技人员也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价值观,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在确定科研课题时,首先要关注选题是否有助于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是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否有助于我国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是只考虑这个或那个选题是否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称或荣誉,是否可以给自己带来名利收获等等。其次,在研发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我们的研究与开发是否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者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否可以构建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创新为民自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珍惜国家宝贵的科技投入,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事每一项科研工作。为了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目标与个人理想追求的统一;要树立高尚的思想境界,努力摈弃相互逢迎、自我陶醉、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循规蹈矩、墨守陈规的思想和陋习;坚持在科研实践中把国家目标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中心地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树立求真唯实、勇于创新的自信心,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转向立足于自主创新,从习惯于从事低风险的课题研究转向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或突破性重大创新研究,从习惯于固守现有领域转向敢于开拓新的领域与前沿;树立诚信合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大力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跨单位、跨系统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以尊重个人创新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力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提倡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的学术道德,加强学风建设,加强道德自律,严肃学术批评,倡导学术争鸣、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是要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制度基础。彻底改变因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资源平均分配、科技评价自我陶醉和科技产出自我循环。从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部门利益至上、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忽视绩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使资源真正投入到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中;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坚持以世界水平看科学创新,以国际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看科技转化;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坚决从低水平重复分散的研究模式转向跨学科跨部门、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力量组织与凝聚,从以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转化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建立在有序市场竞争基础上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机制。

    三是要使广大科技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以及科技进步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贡献,要为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遵守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为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承担起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责任,为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尊重生命和人权等。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他为国家做了什么,为人民做了什么,为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做了什么。我国的科技工作若想得到全国人民的真心实意的认同和大力支持,就应当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成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政府和社会持续增加科技投入,需要依法加强、改善对学术自由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建立有效转移和分享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机制,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科学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使得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素质和创新欲望、信心与活力的年轻一代不断补充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早日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才能使科学技术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支撑和引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