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代周刊》大西洋版
Newsweek International Atlantic Edition
作者:Craig Simons 中国百姓求河神保佑不发洪水。印度居民每年都有成百万上亿地涌到恒河,寻求精神的净化。从尼泊尔到孟加拉国,贫穷村庄都视水路为社会正常运作的血液,依靠水路获得引用水、工业用水,乃至殡葬用水等。当除多在西藏最神圣的佛庙九康庙附近的宽敞小地域内安装他的科学仪器—一堆温度计、气压计、太阳辐射仪器和降水量具时,他想到了亚洲人对河水的这种崇拜。在过去五年里,除多身为西藏高原大气和环境科学院36岁的气象学家,一直试图测量拉萨当地的气候变化。他发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那里的气温上升了一度多,而降水则减少了。这个观察结果与世界其他地方科学家观察的气候情况不谋而和。对于生活在亚洲的占世界五分之三的人口来说,这样的预测结果更令人惶惶。
青藏高原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东南起自卡撒克斯坦,南接印度,是亚洲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他们包括长江、黄河、眉公河、印度河以及恒河。数万年来,高原上46000多条冰川一直为低地供给着稳定的水量。每年冬天随着积雪的不断堆积,冰川得到生长。每年的五六月,它们又随冰雪消融而退缩。直至最近,冰川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规模。但是在最后几十年内,冰川学家记录到了夏季融雪量大于冬季积雪量的情况。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向记者介绍说,在过去40年中,高原上的冰川平均退缩了7%,它们的消融速率还在加快。姚还说:“冰川的基本特征是移动缓慢,但现在冰川消融进行得却很快。”
由于冰川比通常的消融加快,就有更多的融水从山上流下来,涌入河流。姚称目前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冰川每年的消融量相当于黄河的年总流量,比四十多年前多了约20%。在这么多融水中,大部分流入亚洲各河流,增加了洪水发生机率。 据估计,在未来至少几十年内,冰川消融将维持目前的速率。在这个过程中,它还会给亚洲各地带来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加速的消融已经开始改变当地人类生存环境。富麒麟湖是西藏北部的一条湖,从1997年至今它以每年
在印度和亚洲东南部,冰川融水在季风季节达到最大流量,所以Joseph Gergan (位于印度北部Wadia喜马拉雅地质研究所的冰川学家)说:“很难把两者分开来。”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冰川与降水相反,它在晚夏供给一些亚洲最大河流的多达70%的水量,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相比,这个供应量高了60%左右。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冰川冻土的融化,河水流量加大,冲走了更多的表面松土。河流淤塞的问题在中国尤为严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坝—仅长江盆地就有148座大坝—当泥和垃圾从后面涌上来时,大坝需要耗资巨大、但不很有效的清淤工作。世界上最大的坝-长江三峡工程的反对者以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为依据,研究发现美国每年大坝的淤泥量高达2平方千米。由于长江的沉积量在世界各大河中排第五位,堵在大坝后部的淤泥可能导致河上无法通行大船。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还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姚预计在本世纪末,青藏高原约有60%的冰川将消失,从2050年开始,多数亚洲河流的平均流量将开始减少。据最近WWF的一篇有关冰川消融报道的作者沈永平介绍,由退缩冰川补给、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一些恒河支流的水量已经减少了40%。对于内陆河来说,这个问题将更严峻,因为内陆河不会汇入大河或流入大海,而是随着河水外流殆尽并最终干涸。沈接着介绍道,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省,Kumarik河60%的水量都来源于冰川融水,该省的其它许多河流基本上也是冰川供应的。“人们现在正朝新疆内部河流流量增多、可以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地区转移。”他说,“但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水流将开始减少。一旦河流流量降低并最终消失,绿洲将干涸,同时也不会再有什么城市了。”
减少的河流还会对中国人口密集的东北部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的人均河流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华北人均河流资源量则低达世界水平的1/12。华北和华东的大部分河流都受到污染,以至于把它们改造成饮用水的费用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包括北京在内主要城区的周边地下水位正在下降,迫使城市不得不从别处引水。
至今亚洲各国政府对此仍然反映很慢。最近的一项联合国计划项目在尼泊尔和佛教小国不丹探明了44条新形成或正在扩张的冰川湖泊,威胁了周边村庄。
中国科学家正在使用卫星追踪湖泊水量增长的情况,一旦冰川暴洪逼近,将全部转移居民。北京目前已投资240亿美元在新疆省建水库,防洪并控制不合理用水。但是随着冰川在面积相当于美国总面积1/4的范围内消融,姚认为种种努力都只会带来非常有限的效果,更不要说缓解气候变化了。
环境小组似乎准备好推动这个议题。发布于今年二月的联合国年度环境报告着重指出冰川消融和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组—它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共同建立—已经把冰川退缩问题提上了首要议程。前美国副总统戈尔预计会在今夏参观冰川观测站,希望能引起更多对此的警醒。姚相信虽然“没有办法阻止冰川消融,但会有办法使消融速度慢下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极大地减少含碳废气的排放,而这种合作近期不太可能出现。姚认为,亚洲应该准备好应对各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