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所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0-06-08 来源: 字体:[ ]
  5月30日,“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成功召开。所长陈发虎院士、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董伟锋、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中国科技大学杨玉璋教授香港大学柳中晖教授、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以及来自“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ANSO专题联盟“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学术研讨会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疫情防控期间,会议设置了北京主会场和兰州大学分会场,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研讨会现场
  会上,曹京华首先介绍了ANSO的定位和发展现状。他表示,“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和“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特色鲜明,有望通过带路国家的合作,揭示“一带一路”气候变化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对丝路通道和城镇时空变迁的影响。他充分肯定了项目和联盟在青年科学家培养方面的布局,希望通过ANSO和其他国际平台推动南北合作和交流互鉴,这将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董伟锋代表主办方介绍了研究所基本情况,他强调,国际化一直是青藏高原所秉承的发展理念,研究所将全力支持项目实施和联盟建设,落实好各项支撑保障工作。
  蒋一琪指出,“丝路文明与环境演化”项目与“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对“一带一路”地区文明交流与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柏春表示,丝路地区研究基础少,地缘政治、宗教问题复杂,在该地区开展相关工作相对困难。但是重重困难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从丝路环境变化切入,使用自然与人文科学交叉手段,研究丝绸之路科学与文化的交流演变,将在丝路地区民心相通和增强互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赵丰介绍了丝绸之路周的定位和发展现状。他希望从历史文化遗产推广、丝绸纺织、丝绸地图等民心沟通方面与青藏高原所等单位加强合作,共享合作平台,向民众宣传联盟和项目的成果。
  侯居峙研究员、张东菊教授、董广辉教授等代表ATES五个工作组汇报了主要科学问题、现有成员和2020年工作计划。
  ATES负责人陈发虎最后总结说,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为项目和联盟建言献策,我们将通过推动实施“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和推进“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交流平台建设,聚焦丝路地区人类扩散、农业传播、城镇与路线演替、科学技术交流和环境变化对丝路文明演进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建立丝路文明文化自信,为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专家研讨
  研讨会还组织了以“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报告。(ATES供稿)
中科院 “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牵头,联合国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及相关的国外合作单位共同申请。项目执行期三年(2020-01-01至2022-12-31)。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研究,广泛开展国际化多边合作,查明丝路交通网络和城镇时空演化和丝路科技交流过程,阐释丝路沿线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对跨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的影响;以项目为依托,联合丝路沿线的院校、机构,以及相关的国内外学者,筹建“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形成具有影响力与话语权的国际合作团队,引领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
“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简介:
  “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NSO Association for Trans-Eurasia Exchange and Silk-Roa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ATES))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联合国内外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研究的多家科研院校的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研究联盟。联盟由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30余家科研机构组成,旨在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丝绸之路城镇与路线演替、丝路文明与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相对应设立五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科学研究联盟,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