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野外站工作会议

发布日期:2018-12-05 来源: 字体:[ ]

  2018年12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站工作会议在915会议室召开。会议围绕《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情况开展梳理总结工作的通知 》(国科基函〔2018〕45号)的精神举办此次工作会议,回顾总结我所野外站建设发展情况,促进我所现有和在建野外站不断提升观测研究水平,更好地聚焦科学目标,服务国家需求。

  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及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7个野外站的站长、副站长等2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朱立平副所长对研究所野外站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阐述了野外站的定位和影响、发展历程、取得成果,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之后由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分别进行了工作进展汇报。各位站长从台站基本信息、方向定位、基础条件(包括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条件保障情况)、观测研究(包括观测数据数量与质量、应用成效、科研任务承担情况、科研创新成果)、人才队伍、开放共享、运行管理和问题不足等八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报告,与会人员就台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沟通。

  陈发虎所长进行总结发言时指出,我所野外站的建设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奠定了未来申请建设国家野外站的基础,但在发展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站的学科或领域定位与观测研究优势,在六大类观测内容(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河流、冰川、湖泊、生态)中,要依据野外站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域类型在完成常规观测内容(如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监测)的同时,继续对存在优势的观测内容进行长期持续的观测。已经成熟运行多年的野外站应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在建的野外站应尽快完成常规观测仪器架设,边建设边发展,通过争取各种来源的项目经费补充完善观测内容。在发展建设中,找准我所野外站与国家级野外站之间在仪器设备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科研队伍建设方面的差距,尽快进行完善和实力提升,更好地支撑科学研究工作。第二,需要加强观测方法和内容的规范建设,对野外站观测数据的数量及质量进一步严格把关,做好数据汇交工作的统计和审核,评估各站汇交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质量,并制定规章制度进行界定和奖惩。第三,需要在研究所层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野外站的观测人员配置、财政收支平衡、资产清查和管理、绩效考核等,通过规范的制度保障,促进野外站工作的常规高效运行。

  董伟锋书记肯定了野外站对我所科研项目的重要支撑作用,指出发展建设中亟待完善的三个方面:在基础条件保障方面,各站应该根据具体需求,在所层面的支持下,通过争取修购、3H项目等项目渠道,提升科研、住宿、伙食、用车等基础条件;在人员支撑方面,用可持续发展思路推动新老台站人员交替、员工岗位晋升和新增人员配置等工作,更好地提供野外科研服务;在安防方面,根据中科院统一要求完成基本的安防配置,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安防体系和安全规范,增强野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以保障台站的安全持续运行。

  与会的野外站人员就以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初步讨论,各野外站将进一步凝炼科学目标,明确具体要求和实现的观测研究目标。研究所相关管理部门将根据意见尽快完成相关制度性文件的起草工作,明确和规范相关资源管理与分配,推动野外站在观测内容与数据汇交、基建、财务制度、人员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期望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根据国家站遴选标准提升实力,为研究所的发展和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等项目的推进,提供更强的支撑能力。

所长陈发虎院士作总结发言

野外站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