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征集通知

发布日期:2023-12-30 来源: 字体:[ ]

 一、前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围绕青藏高原水资源、生态环境、战略资源、国土空间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关键问题,布局高寒区大气-水体相互作用和环境安全高寒生态变化与生态安全大陆碰撞隆升与资源环境效应区域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重大工程支撑五大领域方向,开展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打造成为引领性平台型的国际一流实验室。

  根据实验室建设需要,自即日起面向国内外从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征集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28。依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进行资助。

  二、开放课题资助范围

  1.拉萨河流域大气环境变化成因机制研究

  以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为重点研究区,基于静止卫星、星载激光雷达和地面站点等多平台观测事实,利用动力降尺度精细化数值模拟和多尺度资料同化等新技术方法,揭示拉萨河流域大气环境时空变化特征,高精度量化自然、人为及其协同作用的贡献,揭示高寒区大气-水体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和机制。

  2.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与灾害应对研究

  针对近期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加速消融及其伴生的冰川灾害事件,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地冰川的快速变化过程与机理,开展典型山地冰川变化及其水资源效应的诊断和预估模拟;开展典型冰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灾害链过程模拟,揭示冰川灾害发生机理,综合评估冰川灾害风险,服务水资源管理与灾害风险防控

  3.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汞甲基化研究

  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汞甲基化特征,同时结合甲基汞相关地球化学参数探讨青藏高原多种冰冻圈要素(冰川、积雪和冻土等)中甲基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明晰冰冻圈甲基汞分别在高原季风气候区和西风气候区的时空格局、驱动因子以及潜在特有的汞甲基化机制。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综合防控有毒污染物对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提供应对策略。

  4.青藏高原碳中和时空趋势及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气候变暖对高原碳收支影响深远,给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挑战。本课题将通过以下内容,评估高原碳收支的时空趋势,探讨影响高原碳中和实现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影响因素:(1)通过野外采样和控制增温实验,阐明高原土壤碳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评估高原土壤碳源汇潜力;(2)构建人为碳排放评估和预测模型,厘清高原人为碳排放的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

  5.青藏高原隆升及气候变化对植被演变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最鲜明的反映和标志之一。针对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典型阶段或关键气候转型期,结合地质证据,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陆面模式对古植被的演化特征进行模拟重建,归因控制植被演化的关键气候要素,解析未来情景下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响应及机制。

  6.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变及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生态系统如何演变、能否通过自身韧性有效维持其健康状况仍不甚清晰。本项目计划采用沉积记录与现代观测结合的方式,探究不同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分析其对外界强迫的敏感性、耐受范围及响应机制,评估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例如森林)衰退风险。

  7.中尼铁路重大地质与工程安全问题科技攻关

  中尼铁路规划线路位于变形强烈、断裂集中、灾害频发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工程区地形、地质和自然环境极其复杂,面临严峻的灾害风险。厘定该区域断层发育规模、时代、导水性等,圈定与识别软硬岩,确定地应力强弱,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为铁路线路选线、工程措施和后期保障铁路运行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8.藏东南地区深浅部圈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通过地球物理观测和数据处理技术研发,检测和分析不同类型地震动事件的震源参数,准确地描绘断层位置,识别和探究碰撞作用下壳幔深部结构特征,揭示大陆俯冲深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探究深部结构变形机制与高原侧向生长,服务区域防震减灾需求。

  9.羌塘中新生代盆地缺氧事件与油气资源意义

  系统研究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探究盆山转换和沉积环境对特提斯洋旋回的响应,重建盆地中新生代的变形与隆升历史,并揭示其对油气地质条件(生、储、盖、圈、运、保)的制约作用,评估盆地油气有利保存地段。

  10.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中陆气交换模拟的关键参数确定

  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框架下,通过野外观测和多源卫星数据的同化或优化,为陆面模型提供青藏高原区域的格点化陆面水热性质产品(如土壤质地、陆表反照率关键参数等),提升青藏高原陆面状态和通量估计能力,支持青藏高原地球系统模式的改进。

  11.青藏高原岩屑坡的水热传输模型及其对冻土反馈的影响

  利用岩屑坡识别结果,结合站点观测和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岩屑坡的水热传输特征并建模,填补陆面过程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对这一高原典型下垫面描述的不足,提升模式对于高原陆表的模拟能力;进一步借助数值模拟探究青藏高原岩屑坡对冻土的反馈影响,加深对高原冻土变化机理的认识。

  12.雅江流域中下游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开展雅江下游重点区高时空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划定潜在退化风险区域与等级,提出相应生态环境对策与建议;结合史料文献档案、古记录定年和实地调查,重建以农牧业发展、人口变迁和沿江城镇建设为关键指标的历史变化,揭示近200年来拉萨河流域的人地关系变迁特征、基本模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三、开放课题申请办法

  1.申请者应为助研(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在职研究人员,具有三年以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至少有一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40岁以下者优先。

  2.申请者须与室内固定人员以合作名义申请,室内合作者作为课题责任合作人。申请者同一时间只能担任一项开放课题负责人。

  3.每个开放课题总经费为10-30万元人民币,期限一般为两年。

  4.申请者须按本年度资助范围撰写《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见附件1或附件2),并于截止日期202428日前将申请书PDF版及答辩视频(10分钟)发送至重点实验室邮箱tpeser@itpcas.ac.cn

  5.开放课题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依照 “公平竞争、择优支持” 的原则,申请书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后,确定资助与否。成功获得资助者在课题执行期间同时聘为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

  6.开放课题负责人应在执行期满一年时提交《开放课题进展报告》(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并附发表的论文全文PDF、论著和实验数据等。评审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审查后给出评审意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者以及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进展报告者,终止资助。

  7.在开放课题结题前一个月,开放课题负责人应填写并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报告内容应包括工作总结和成果目录等,并附发表的论文全文PDF、论著和实验数据等。评审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审查后给出评审意见,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予以公示。逾期不按要求提交结题报告者,取消其今后申请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资格。开放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可享受实验室年终绩效奖励,并对成绩突出的课题,实验室可进行滚动支持。

  8.对于课题执行过程中违反科研诚信的课题负责人,暂停其今后申请资格。

  9.课题经费管理采用包干制,可参照青藏所财务和科研相关管理办法行。

  四、成果管理

  1.开放课题资助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归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共同所有。

  2.开放课题产出的论文、专利、专著和奖励等,必须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中国(英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ibetan Plateau Earth System,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PESER),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第一或第二单位署名

  3.被资助课题发表论文时,同时须在致谢栏或首页第一标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及开放课题编号“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Open Research Fund of TPESER, Grant No.***”

  本申请指南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欢迎国内外从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来室工作!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旭、王信国

  址:北京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编:100101

  电 话:13573831371010-84097113

  真:010-84097079

  邮 箱:tpeser@itpcas.ac.cn

 

1.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2024版-中文版.doc

2.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2024版-英文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