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10-11-26 来源: 字体:[ ]

2010年11月22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在北京鸿翔大厦举行。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孙鸿烈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郑度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调研员颜利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肖序常、李廷栋、吴国雄、滕吉文、钟大赉、刘嘉麒,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出席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各团体会员单位和有关兄弟学会的领导或代表、研究会理事和会员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主持。

姚檀栋理事长做了题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和研究会:回顾与展望》的主旨发言。他说,20年前,为了为更快推进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强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科交叉和部门联合,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等全国知名科学家发起成立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年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为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渠道,构建了他们与社会大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科学研究在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使青藏高原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和科研领域。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成立、发展与壮大过程,也是青藏高原研究逐步从以定性为主向定量、定性相结合研究转化和深入,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化和深入,从单一学科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化和深入,从区域研究向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上转化和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巨大凝聚力,产生了强大的“青藏效应”。这种效应是团队攻坚、探索自然的凝聚效应,是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放大效应,是科星涌现、人才辈出的催化效应,是普及科学、促进发展的社会效应。

姚檀栋理事长的报告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在高原形成演化与岩石圈结构研究、高原隆起过程、高原环境变化、高原生命过程与人类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自然地理区域分异和资源、灾害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概括。对于青藏高原今后发展的方向,他说,青藏高原研究的未来要围绕三个方面做文章,这也是老一辈青藏高原研究科学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就是要获取更多更翔实的资料,提高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水平;引领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方向,提高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非常重视把科研需求和科研成果与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高为青藏高原研究的服务水平。

名誉理事长孙鸿烈院士深情地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历史,指出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从一些考察性的项目发展到现在的科学领域,既是地球科学、资源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学术需求,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要,更代表着全体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人员辛勤的工作。他相信,在这样一个强调创新意识、立足实地探索、提倡集体协作、结合区域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共同体的努力下,将会创造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事业新的辉煌。

开幕式上,挂靠单位系统领导、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研究员表示,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国的青藏高原研究,面对新形势下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求,在未来的10年中将会有更多的实质性投入,来打造青藏高原的野外监测研究平台,获得青藏高原地区地球系统科学的新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指出,青藏高原研究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的支持方向,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各种类型的项目得到资助并取得不俗的成果。在国家各类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青藏高原研究的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重点研究区域,青藏高原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代表兄弟学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加强团结协作,共同促进中国地球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开幕式上,进行了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勾晓华(女)、康世昌、李玉林、牛富俊、普布次仁(藏族)、孙书存、童丽(女)、王强、王小丹、曾令森10位同志获此殊荣。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代表获奖人员发表了真挚的感言。

开幕式后,侯增谦研究员、郭正堂研究员、王宁练研究员、刘纪远研究员、崔鹏研究员、赵新全研究员以“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从地质记录看数值模拟的‘新挑战’”、“青藏高原近代气候环境变化时空特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工程的监测与评估—初步生态成效与面临的挑战”、“近年山地灾害活动特点与减灾对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功能及其适应性管理”为题做了全面综合的学术报告。朱立平研究员、张凡研究员对“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和“‘第三极环境’计划 (TPE: Third Pole Environment)”从科学意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进程等进行了报告。


会议场景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孙鸿烈院士,第四届理事长郑度院士,第五届理事长姚檀栋院士在主席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