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高山区毗邻青藏高原,涵盖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正经历日益显著的暖湿化趋势。复杂的下垫面条件、较高的海拔和冰川分布使得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为突出,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气候极端事件,尤其是极端降水事件的成因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中亚高山区(CAHM)极端降水的特性、成因与机制。研究发现:西风和季风是极端降水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在CAHM西南部和东北部(以约79.8°E为界)表现出不同的机制(图1a和b)。在CAHM西南部,弱印度夏季风(ISM)会导致位势高度负异常,增强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经向水汽通量,进而增加降水量。相反,在CAHM东北部,极端降水与丝绸之路型(Silk Road Pattern)的负位相有关(图2);(2)尽管东亚夏季风(EASM)的作用相对较小,但通过影响水汽供应和大气环流在CAHM西南部产生共同作用,并与印度夏季风(ISM)共同调节CAHM东北部的经向风位置,促成极端降水的发生(图3);(3)CAHM西南部的极端降水高峰出现在5月,CAHM东北部的极端降水高峰则集中在季风季中期(6月和7月)。
上述研究成果近日以“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Monsoon Season Heavy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Asian High Mountain Areas”为题,发表在国际气候研究类期刊《Journal of Climate》。我所在读博士生赵文清为论文第一作者,马耀明研究员和京都大学竹内哲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230610)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103)共同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75/JCLI-D-24-0041.1
图1 中亚高山区(CAHM)不同区域发生极端降水时的示意图及水汽通量补给示意图。
图2 1979年至2022年季风期间,基于四个研究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300–850 hPa水汽通量异常(黑色箭头)、平均水汽散度(填色图)以及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黑色直线)。
图3 300hPa温度异常和风场(矢量;单位:m/s)
对于 (a)–(d),浅蓝色矢量(深蓝色矢量)表示研究区域内与极端降水(ISM)相关的风场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对于 (e)–(h),浅蓝色和深蓝色矢量的意义相同,但对应的是E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