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 青藏高原地表能量通量的估算与变化趋势分析

发布日期:2017-06-06 来源: 字体:[ ]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对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剧烈,下垫面情况复杂多样,地气相互作用激烈,但以往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平衡研究中,很少考虑复杂地形的作用。近日,马耀明研究员课题组将本课题组此前改进的考虑地形拖曳作用的有效粗糙度参数化方案(Han et al., 2015)引入到了SEBS模型中,结合再分析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计算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2年月平均的地表能量通量(包括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同时利用中科院珠峰站和纳木错站的站点观测数据对地表能量通量的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青藏高原的净辐射通量呈现弱的增加的趋势,感热通量呈减弱的趋势,潜热通量呈增加的趋势,但各分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性很大。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净辐射通量呈显著减弱趋势、感热通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潜热通量呈显著减弱趋势,这与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的减弱以及地气温温差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有关。高原腹地感热通量的减弱是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减弱以及云和降水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增加,除了净辐射通量的增加和降水增加的作用外,还归因于冻土的融化和植被状况的好转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337212,41661144043和41522501)和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B类(XDB03030201)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杂志上。全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02/joc.5119

表1:输入数据介绍

图1:2001~2012年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变化趋势及显著性检验的空间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