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站简介
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阿里站,英文名称Ngari Station for Desert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英文缩写为NASDE)始建于2008年。站点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西3公里左右219国道南侧的马嘎草场,距班公错约10公里,站址地理位置为东经79.70°,北纬33.39°,海拔高度4270m,站区占地总面积30亩。观测站距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约120公里,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约1600公里。
阿里站位置以及观测布局分布
阿里站布局由本部的科研办公生活区,以及辐射阿里地区的定位观测点组成。阿里站本部由生活区与观测区组成。观测区包括常规气象观测、湍流与通量观测、大气化学观测、孢粉观测、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生活区包括12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170平方面的固定工作用房(在建),温室大棚等。阿里站有丰田越野车一辆,皮卡车一辆。站区4千瓦光伏电站一座,并已经接入当地电网,开通50M宽带互联网,使用卫星信号收看电视。阿里站定点观测还包括附件麻嘎藏布的水位观测、班公错湖水位观测,以及生态环境观测。通过阿里站,其观测工作辐射到周边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西端、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以及阿里内陆的高海拔地区,并建立了半定位长期观测站点,包括冰川变化、高山气象、河湖水水位与河水径流观测。
目前阿里站共有科研技术人员24人,其中研究人员18人(包括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5人)、业务支撑人员6人。拥有包括地气边界层水汽交换、气象观测、流速与水位测量、水质测量等各类野外观测仪器22台套,总价值200余万元。“十二五”期间,1名科研骨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名科研骨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青”资助。依托台站申请科研项目15项,获得经费达5000万,共发表包括在Scientific Reports等SCI论文40余篇。依托台站8人完成博士论文,目前有2名博士后、10名博士、5名硕士正在依托台站进行毕业论文研究。
阿里站工作人员包括台长1人,行政副站长1人,观测主管2人,其他临时工作人员3人。依托台站申请的项目11项。
二、研究目标
阿里站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监测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气候、水文、大气、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揭示印度季风与西风带相互作用过程,预测未来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为全球变化研究,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持。
三、观测内容
(一)大气物理参数观测
观测地点:站本部10m高大气边界层塔与地面自动气象站
观测内容:风向/风速、气温、湿度(地上1.50m、2.8m);地面降水(雨量桶)、气压、气温(红外温度计)、CO2/水汽通量(LI7500 CO2/H2O分析仪)、风速/风向(CSAT3超声风速仪)、四分量辐射;土壤温湿度(地下0cm,20cm,50cm,100cm和200cm)。
观测时间:常年
观测频率:每半小时,其中人工降水、蒸发为每日一次
阿里站湍流观测塔
(二)大气化学环境与水体同位素观测
阿里站大气化学监测主要是: (1)被动动采样器进行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2)在站本部进行降水同位素采样;(3) 站本部采集大气花粉沉降样品。
观测时间:常年
观测频率:POfPs和TSP每季采样一次;降水同位素每天一次(如有降水发生);大气花粉每半月季采集一次样品。
阿里站水体稳定同位素采集
(三)冰川动态:气象参数、物质平衡
观测地点:印度河上游昂龙冰川、喜马拉雅山西部纳木纳尼冰川,以及喀喇昆仑山嘎尼冰川,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川。
观测内容:冰川气象(风、温、湿、压、总辐射、降水量)、冰川物质平衡、冰川表面流速、冰川厚度变化。
观测时间:常年
观测频率:冰川气象:半小时一次;物质平衡:每年一次
班公湖流域水文观测
(四)湖泊动态:水位、水温、水质
观测地点:班公错、松西错、泽错
观测内容:班公错水位与水温、湖水水质剖面理化性质(深度、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叶绿素、透明度);松西错水位水温,泽错水位水温。
观测时间:常年,水位、水温
观测频率:水位、水温:每小时;
水体多参数指标监测
(五)河流水文:水位、水温、流量
观测地点:麻嘎藏布、象泉河、狮泉河下游
观测内容:水位、水温、流量
观测时间:水位水温常年,流量夏季
观测频率:水位、水温每小时;流量每不定期(根据水位与流量变化决定)
冰川变化观测
(六)生态系统:
观测地点:日土县城南人工增雨实验场
观测内容:植物盖度
观测频率:每周一次
四、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及整体运行情况
五、联系方式站 长:赵华标
联系方式:010-84097052,zhaohb@itp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