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河湖源考察——冰湖篇

发布日期:2017-11-29 来源: 字体:[ ]

  科考目标

  山地冰川的退缩与冰湖的扩张是全球变暖最显著及动态影响的结果,冰湖溃决洪水(GLOF)在高亚洲地区特别突出。在中国已监测有很多危险冰湖的存在,并且近几十年来扩张迅速。

  近些年来,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监测和评估GLOF,而更多关注新出现及未来可能发生灾害冰湖的形成。

  本次科考通过对聂拉木等地区危险性冰湖的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同时结合遥感与模型,对其危险性和影响进行评估。

  科考队员

  为实现预期目标,本次科学考察由来自中国和瑞士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25人组成,并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无人机和无人船等现代化设备。

  本次科学考察对藏东南林芝地区的米堆冰湖及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的4个冰湖进行考察,于2017年10月5日出发,10月25日结束科考任务并返程。

  几回梦里神游,而今梦想就要实现怎能不令人兴奋?这一神秘的地方,自1978年来,就有许许多多的外国科学家们希望到西藏科考。

  同行的瑞士专家Tobias Bolch说能参加这次科考,近距离的接触青藏高原,他感到很激动。

古庆错冰湖合影

  同行人员还包括了西藏地区水利厅的工作人员,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30岁,是一支极具时代性的年轻团队。

米堆冰湖部分科考队员合影

  一、米堆冰川

  2017年10月6日,经过数日的准备工作,冰湖科考的第一小分队正式从拉萨出发,途经林芝前往波密米堆冰川。由中科院青藏所张国庆副研究员带队,同行的还有中科院青藏所杨威副研究员、瑞士苏黎世大学的Simon Allen博士,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巩同梁厅长等10人及无人机技术人员3人。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境内,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也是我国境内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4600米。冰川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冰川下是四季常青的针阔叶混交林。从远处望去俨然一副翠柏掩映的神奇境地。

米堆冰川

  科考队伍沿着美丽的尼洋河南下,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于10月7日成功抵达鲁朗镇。当天下午一抵达就上冰湖对考察地点进行了初步了解。

  本次考察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运用配备测深仪的橡皮艇对湖底地形进行测量;

  2、通过差分GPS对湖盆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3、通过无人机对冰川末端和表碛覆盖冰川进行三维成像。

  由于野外设备多,联系了当地村民雇佣马匹来协助货物的运输。于次日正式开始对米堆冰川冰前湖的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后,科考队终于抵达了米堆冰川冰前湖,短暂的休息之后,科考队员开始进行仪器设备的准备和调试工作。调试完毕,科考人员根据各自的任务,各司其职开始了对米堆冰前湖的考察。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终于在傍晚时分将米堆冰湖的各项考察任务完成了。

运用配备测深仪的橡皮艇对湖底地形进行测量 拍摄:张国庆

无人机对冰川末端和表碛覆盖冰川进行三维成像 拍摄:张国庆

马匹协助货物运输 拍摄:张国庆

  二、缘聚聂拉木

  聂拉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汉译为“地狱之路”,是西藏通往南亚大陆的主要通道。这条曾经的“旅游黄金线”——中尼公路(国道318线)由于4.25地震面目全非,这座唯一独享一座完全属于中国的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西夏邦马峰)的城市如今也到处是地震留下的痕迹,倒塌的房屋,支撑的木桩。三辆车,十个人,此刻被施工车辆堵在路上,这便是此次科考队员们刚刚到达聂拉木县城。

聂拉木考察 拍摄:陈玉莹

  酸奶湖初试身手

  13日从拉萨出发,经过两日的舟车劳顿,15日抵达聂拉木。科考队员终于可以获得1个空闲的晚上睡一个安稳觉,为之后的野外工作养足精神。16日,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计划中的第一个考察湖泊——酸奶湖。

  该湖泊路程较近,山路相对好走,是我们了解当地情况和测试仪器的良好去处。在前往酸奶湖的路上,细心的张国庆老师发现酸奶湖的上游有源源不断的径流补给,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张老师推测在酸奶湖上游极有可能存在冰前湖。果不其然,通过和当地向导交流,就在我们道路的正前方有一座冰川补给的小湖,但是很少有人去过。路在冰前湖的出口处断了,我们只能看到冰湖的概貌,于是我们跟随着向导向冰前湖的源头进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穿过林立的乱石,终于走到了冰前湖的中游地带,但是再想往前就不可能了。面前是坡度超过了80°的侧碛垄,根本无法攀登,即使最熟悉路的向导也再不敢前进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冰前湖,站在此处可以清楚的看到冰湖的全貌了,这是由7个小的冰前湖连接而成的冰湖,当地人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圣水七湖”。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西藏藏族同胞在供奉佛像的时候经常在佛像前摆七个铜碗,盛满清澈的水,这碗中的水就称之为圣水。这七座小湖,就像摆在神圣冰川前的七个盛满水的铜碗,因此被称作“圣水七湖“。

  科考队员从冰前湖的中游开始进行工作。瑞士的专家在冰湖沿岸布设温度监测器,张国庆老师进行GPS定点,微生物研究人员进行湖水取样和对冰湖水质进行实时监测。顾政权在本次科考中主要进行冰湖微生物的研究,他说:“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分析冰前湖泊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了解冰前湖水质的理化参数,同时也负责对水化学指标的取样” 。

  由于在野外工作中无法满足供电需要,采集的样品需要在采样后立即进行处理,加之检测项目种类很多、野外工作的时间有限,所以现场工作非常比较紧张。

聂拉木县城附近冰湖考察 拍摄:张国庆

  这个意外小湖的发现,占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简单的收拾整理后,赶紧出发前往酸奶湖。酸奶湖坐落在几座小山丘之间,是一个看起来四四方方的小湖,大家原以为酸奶湖的湖水可能像酸奶一样是乳白色的,但亲眼看到碧绿的湖水,清澈可见湖下的乱石,不仅让人疑惑此名的由来。向导热心回答说,这个小湖湖水清澈,离公路不远,是当地村民过“琳卡”的好去处,当地人喜欢在这个湖岸边唱歌、跳舞、喝酸奶,所以到了这个湖就像要喝酸奶过节一样,被叫做“酸奶湖”。由于抵达酸奶湖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了,为了赶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县城,科考队员们抓紧时间开始工作。

酸奶湖 拍摄:黄成

无人船在酸奶湖工作 拍摄:黄成

  天色渐晚,薄薄的云雾从远处飘来,像一缕哈达又像一片炊烟。袅袅而来好像在提醒山上的人该回家了。云雾渐浓,不一会浓得连路都看不见了,科考队员们赶紧跟着向导下山。经过一天的跋涉,尽管有任务完成的充实和喜悦,但还是难掩风吹和长途跋涉的疲惫。

  嘉龙错,一颗闪耀的绿宝石

  17日凌晨2点,张老师终于与马队取得了联系,运送物资的事也算有了着落。下午两点从县城牵马,徒步拔升400米,到目的地附近的山谷安营扎寨时已是下午七点。驼铃叮叮当当,第一次牵马的兴奋感挂在每个人脸上。“闪电”是匹深棕色的母马,12岁了,有一个1岁的儿子,性格温顺,总会用她的大眼睛看着你,摸摸她的鬃毛,她还会靠过来蹭蹭你,显得很是亲昵。

去嘉龙错冰湖途中 拍摄:陈玉莹 

去嘉龙错途中小憩 拍摄:陈玉莹

  时间已不早了,山谷里开始起雾,云雾遮山,不久就是朦朦胧胧。支好帐篷,架好锅灶,煮上一锅热水给大家暖暖身子。迅速解决了晚餐,大家就都钻进了睡袋。对山谷里的夜还是低估了,凌晨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5度左右,睡袋失温很快,盖上羽绒服,冲锋衣依旧是冷的透骨,瞪大双眼望着账篷顶失眠。早上起来大家的帐篷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霜,烧水吃饭。吃饭成了我们在高原的重大问题。早晨起来煮上3盒米饭,一个卤蛋,就是我们简单的早饭了。

野外食宿地 拍摄:张国庆

  今天要考察的嘉龙错被认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水源地之一,是一个相对典型和重要的冰湖。穿越小片湿地,砾石滩和低矮的灌木丛,我们来到了嘉龙错的脚下。向导告诉我们翻过这座山就到了。大家拴好马匹,背上设备,沿着陡峭的山路直直的向山顶进发。巍巍悬崖,令人心生恐惧,队员刘克韶描述说,那条路很窄只能两只脚并排放着不敢直直的站着,只能弯着腰慢慢前进。

  翻过下一个山头,高空俯视嘉龙错,被包围着如一颗闪耀的绿色宝石。清澈透亮,山风吹来,微波荡漾,四周雪峰倒影映入湖中,交相错动,惝恍迷离,格外动人。

嘉龙错 拍摄:张国庆

  今后的两天里队员们就要在这里对嘉龙错的湖盆地貌和水下地形进行勘测,布设土壤温度计,监测水体理化参数变化,并对周边土壤和水体微生物进行取样。

  回程路上,既为节约体力,也为让行程加快,队员们都骑上了马。第一次骑马,最初感到挺新鲜,但是越到后来越担心,见识到不愿被人骑而把人甩下马,一侧是绝壁,一侧是咆哮的河水,在悬崖边,坐在马上越发担心了。在回去的路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前方的马匹受惊了,跑的飞快,后面的马也跟着跑了起来。

  由于速度太快,在前面带队的张国庆老师被摔下了马鞍,当时顾政权就跟在他后面,顾政权说,当时他们都被吓坏了,生怕张老师被摔伤了。万幸的是牵马的藏民及时赶到,把马匹稳住才没让事态继续恶化下去。同时张老师被摔在了旁边的草甸上并未造成严重的损伤。这才让大家送了口气。真是有惊无险。

  海拔4000多米高的山谷到了晚上非常的冷,天黑的又太早,队员李耀明提议,可以捡牛粪,点篝火,大家在篝火边取暖,并聊一下一天的工作和心得体会。对很多队员来说,捡牛粪、点篝火都是第一次经历,晴朗的夜里还可以看到天边的银河,暖暖的篝火和寂静的夜,敞开心扉的队员们,诠释了什么叫“缘结科考”,这既是与青藏高原的缘,也是每一位科考队员之间的缘。

嘉龙错合影 拍摄:陈玉莹

科考党建进行时--嘉龙错 拍摄:陈玉莹

嘉龙错星空 拍摄:陈玉莹

  冰封古庆错

  这里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深蓝色的天幕下,喜马拉雅横空出世,希夏邦马峰与佩枯岗目众山峰巍然屹立,草原广袤,湖泊湛蓝,天地一体,浩浩荡荡,尽是条块分明、浓墨重彩的大风景。

  吉隆藏布、麻章藏布像柔软的线条在喜马拉雅深处穿梭,千沟万壑,郁郁葱葱,仿佛有许多的神秘故事。当地人的脸上写着一种纯净的笑容,不时释放出喜马拉雅山区才有的亲和力量。

  海拔5300米的古庆错此时已是冰天雪地。10月21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驶向本次科考的最后一个,也是本次科考海拔最高的冰前湖——古庆错冰湖。离开柏油路,我们的车辆在草甸上跑了5个小时,终于到达相对靠近古庆错脚下,翻过一座山,好像冰川就在眼前。

  背上各自行李,大家开始喘着粗气上山。海拔5000米以上走起来感觉全身都在叫嚣着,沿途小溪的石头上已经结了冰,跨过时不经意就踩到水里,鞋子湿了,袜子湿了,风就从脚底钻上去。翻山越岭,到海拔5370米处,古庆错闪着耀眼的光芒。

  整个湖面结满了冰,还有大块冰川溢出的冰。第一次见此美丽的景色,大家都兴奋的要去拍一拍照。由于湖面已经冰封了,所以准备的无人船和橡皮舟也都派不上用场了。大家只能把可以完成的项目尽快进行,凿冰测水,埋温度计,测量地形,整个工作结束时也已经是傍晚了。

  下山时,多名队员纷纷“落水”,脚湿透了。当队员们都上车返程时天已经黑了。在这漆黑的夜色里,我们的车辆在只有两道车辙印的小道上行驶,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漆黑的一片,来时的5个小时现在显得格外的漫长。凌晨1点,队员们终于返回了聂拉木县,随便吃了些东西大家都各自睡去了。

  因为科考的圆满结束,这一觉每个人睡得都如此安稳。拉萨,我们要回来了。

古庆错 拍摄:陈玉莹

古庆错 拍摄:张国庆

古庆错采样点记录 拍摄:陈玉莹

雪莲 拍摄:陈玉莹

放置温度探测仪 拍摄:张国庆

古庆错取样 拍摄:陈玉莹

    科考总结

  本次科考,将通过青藏高原中国境内代表性区域冰湖的研究,重建197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及与湖泊变化有关的研究、为流域尺度模拟提供基础。探究冰川-径流-冰前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阐明冰川-径流-冰前湖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及其介导的碳循环过程和对气候环境响应的机制,揭示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发展不同气候、地貌和地形环境下,目前及未来冰湖演化及潜在灾害的评估方法和对不同气候环境下冰川消融引起的山地生态系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