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北自阿尔金山—祁连山,南到喜玛拉雅山,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和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4强,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
气候资源特点:
1.热量资源不足。本区大部分地区≥0℃积温为500~3 00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6~18℃。西北部有近1/4的面积为高原寒带,海拔高度在5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0~-4℃,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足6℃,年≥0℃积温不足500℃,冻土广布,生长期极短,植物稀少,露地作物和蔬菜不能生长,无农林牧业,基本为无人区。中西部有近1/4的面积为高原亚寒带,海拔高度多为4 500~5 000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6~10℃,≥0℃的积温为500~1 500℃。冬长无夏,春秋短暂,全年均可能有霜雪危害,早熟作物也不能生长成熟,只有牧草生长,时间很短,产量很低,基本上没有林业和种植业,为纯牧区。其余地区为高原温带,海拔高度大多在4500米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0~18℃,≥0℃的积温为1 500~3 000℃。全年无夏,春秋相连,冬季较长,喜凉的林木、牧草、作物、蔬菜均可生长,是青藏高原农林牧业集中分布的区域。
2.光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 000~8 500兆焦耳/米2,多数地区在6 500兆焦耳/米2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 500兆焦耳/米2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 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2 500~3 400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3.水分状况区域差异大。本区年降水量大多在900毫米以下,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减少。东南部大多为400~900毫米;西部和北部在200毫米以下,其中西藏阿里地区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只有几十毫米;中部为200~400毫米。年湿润度东南部大于1.0;广大的中西部和北部小于0.5,其中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小于0.3;中东部为0.5~1.0。水分状况是决定本区森林分布、牧草和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
4.空气稀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氧和二氧化碳等密度小。按照空气中氧的体积相对含量21%计算,拉萨(海拔3 658米)近地层空气中年平均氧密度为187克/立方米,为海平面氧密度(282克/立方米)的66%,海拔4 000米为182克/立方米,海拔5 000米为163克/立方米。高原空气稀薄是造成人畜高山反应、动植物生理生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