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正在昆明召开,气候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等话题受到关注。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表示,青藏高原区域碳排放不足全国1%,碳汇约占全国10%,在减排固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高原减排等会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间接的正向影响。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青藏高原区域碳排放不足全国1%,碳汇占全国10%左右
新京报:青藏高原在减排方面有何优势?如何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陈发虎:从碳排放的角度,青藏高原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约为每年1亿吨CO2,不足全国1%。青藏高原地域广阔,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从生态固碳来讲,在当前暖湿化背景下,高原碳汇每年约为1.1亿吨CO2,占全国碳汇总量的10%左右。生态系统碳汇大于人为碳排放量,已实现碳中和。
另外,青藏高原人均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排放量约为10吨CO2,高于全国7吨CO2/人的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未来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人均排放量降低。比如依托绿色农牧业发展,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再比如依托生态旅游和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的新业态。
新京报:在减排固碳方面,青藏高原区域有哪些潜力?
陈发虎:全球变暖后,降水有可能增加,青藏高原植被长得更好,将持续增强固碳能力。国家实施的生态工程也能起到固碳增汇作用。同时,草地的恢复、国家公园的建设也将使植被保护得更好,总体固碳潜力将增加。如对退化草地实施恢复工程,退化草地碳汇潜力每年达0.8亿吨CO2。预估到2060年左右,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将比当前增加近1倍。
青藏高原的水、光、风、热等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是非常重要的太阳能利用的潜在区域,比如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同时,青藏高原的几大河流都有非常大的水电开发潜力。青藏高原的水能、光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44亿千瓦,而当前开发比例仅为2%左右。到2030年,预计青藏高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可新增约1.2亿千瓦,年新增发电约5000亿度,年新增CO2减排量3.2亿吨。青藏高原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将为实现碳中和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青藏高原冻土中储存了很多碳,使其不会排放到大气中。但持续升温会导致冻土退化,削弱了碳汇功能,使其从碳汇变为碳源。这方面我们将加强研究。
新京报:对于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综合示范区建设,有何建议?
陈发虎:从固碳端,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地保碳和生态工程增汇示范,实现生态固碳增汇负排放。在发电端,通过发展可再生电力、建设高效储能和利用等技术示范,建成绿色电力和绿色能源的重要输出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零排放。
在消费端,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体系的无碳社区示范,引领实现消费排放大幅降低。
新京报:青藏高原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何意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何重要性?
陈发虎:青藏高原面积非常大,青藏高原整体有30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的部分是2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1/3-1/4的面积。提到青藏高原,大家印象中觉得这里非常寒冷,实际上它涵盖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类型是非常多样的。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是亚洲水塔,也是我国国土安全的屏障。所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需要协调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减少过度放牧等情况,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更适合人类生存。
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好了,生物多样性就会增加,植被长得更好,从而也增强了固碳能力,这些是密切相连的。
谈青藏科考成果: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
新京报: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了哪些项目的研究?目前你的研究领域进展如何?
陈发虎: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在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
在科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古人类生活的遗址。我们发现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在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在那里生活,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研究发现,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的丹尼索瓦人,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新京报: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条件艰苦,你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有什么感受?
陈发虎:青藏高原上有非常好的环境,山势连绵起伏,蓝天白云、草地湖泊景色非常美丽,远处的冰川和珠峰仿佛近在咫尺。虽然需要面对缺氧的环境,但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并且真正爱好自己所研究的事情,就不觉得辛苦。
新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