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报]COP15专稿丨全球变暖危及地球第三极!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发布日期:2021-10-15 来源:中环报 字体:[ ]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同样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变化的脆弱区。

  10月15日,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主题分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变暖与亚洲水塔安全、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建言献策,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多方努力,深入推进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自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证实,人类活动已改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性质和轨迹,这很危险。不仅如此,我们也面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出席论坛的国际地理联合会理事长迈克尔·梅多斯指出,各方必须以合作、集成和全面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生态文明愿景为我们提供了努力目标,那就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巴基斯坦科学院前院长、ANSO副主席默罕穆德·卡西姆·詹表达了认同的观点。他表示,如果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生态进步和安全都无法持续。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要调整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可持续。”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指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稳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青藏高原仍然面临挑战,如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冰川大规模后退,冻土在消融,带来一系列其他的潜在威胁。”陈发虎呼吁,建设美丽青藏高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小丹指出,近20年来,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主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使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综合效益显著。

  肩负重任,青海省副省长刘涛表示,青海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不断取得新成效。

 

   聚力献策,科学研究为高原生态“保驾护航” 

  开展科学研究,是把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自中科院“丝路环境”专项和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项实施以来,“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的阶段性系列科学成果丰硕,为支撑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在论坛主旨报告中强调,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规划中,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还要特殊考虑“冰”,从地球系统整体观加强冰川变化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地球系统保护修复治理。

  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的失衡失稳,表现为冰川、冻土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冰崩等新型灾害风险增加。基于此,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选取雅鲁藏布江上游拉萨河典型流域,以“冰”为切入点,实施多圈层综合观测、预警与保护,一体化推进山水湖田林草沙冰保护修复治理的地球系统科考平台示范建设,为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服务。

  姚檀栋院士表示,研究团队将继续融入“冰”过程的观测与管理,服务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论坛上,ANSO主席白春礼院士介绍,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ANSO),发挥自身秘书处设立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天然优势,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由ANSO组织编写的“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报告,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力量和智慧。

  助力碳中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固碳潜力巨大 

  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远短于发达国家承诺的时间,难度也远大于发达国家。

  论坛上,陈发虎院士领导的团队展示的研究成果显示,从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约占22%左右,欧洲是14%,而中国的贡献只有9%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碳中和的目标如何实现?在陈发虎看来,可以从发展端、消费端及生态系统的固碳端共同发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青藏高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碳中和现状与碳汇的巨大潜力,可以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及青藏高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陈发虎在发言中介绍,青藏高原土壤碳占全国1/4,未来的升温可能促进植被生长,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

  陈发虎强调,青藏高原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量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原固碳的潜力非常大。”陈发虎补充道,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工程增汇的潜力大,生态固碳能力将持续增加;此外,非化石能源开发具有可观的碳减排潜力,青藏高原的水能、风能、光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44亿千瓦,而目前开发的比例仅有2%左右。

  “依托青藏高原先天优势,打造负排放的先行综合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典范区,建成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生态文明的高地愿景可期。”陈发虎如是说。

  编辑:程梓桐
  文章转自: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20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