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院长就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作重要指示

发布日期:2004-03-17 来源: 字体:[ ]
    二OO四年三月十七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二OO四度工作会议”期间,专门接见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研究员,就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以下是根据记录整理的讲话内容。

    路院长说,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在青藏高原这样一个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且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只有在对青藏高原研究取得高水平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为实现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基础,才能深刻认识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也正是青藏高原研究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路院长接着指出,青藏高原研究所作为我院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在若干新兴交叉领域新建的研究机构之一,更要坚持“创新跨越,持续发展”,一开始就要站在国际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前沿。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也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在黄土高原,以刘东生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做出了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青藏高原研究要以刘东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充分认识原始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准确把握原始创新的动力与方法,善于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做出高水平成果。

    路院长特别强调了青藏高原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说,高水平研究和国际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以青藏高原科学监测和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为基础,通过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交流合作,提高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和德国马普学会(MPG)对青藏高原研究和青藏高原所的建设表现出了很大热情,他们不但要有人力的投入,也有经费的投入,同时还推荐科学家来担任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学术领导成员。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支持下,十多个德方科学家将参加二OO四年八月初在拉萨举行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还积极响应中方提出的在会议期间专门召开“中-德青藏高原研究专家讨论会WORKSHOP)”的建议,并提出抽出专门的时间在国际学术会议之外的地方举行这一讨论会。中-德青藏高原研究,最终要瞄准“2+2”的目标:即德国马普学会联系的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联系的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系的大学和其它部门的研究力量,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带动,实现国际团队的高水平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青藏高原研究所一定要组织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现在已筹划的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建设可作为这种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注意高原研究三个方向的协调发展,及固体地球动力学、生态环境,及高原对周边和全球的影响,高原生物多样性及协同演化规律。

    路院长同时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说,青藏高原研究所要下力气抓好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在确定优先领域、鼓励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选择优秀人才,组成创新科研团队。除了自己单位相对稳定的科研人员外,国内其它单位优秀科学家和国外著名科学家可以通过兼职、高访、客座等形式引进。考虑到经费问题,国外科学家的招聘可通过一个“人才计划”名额招聘四名外国科学家(每人每年3个月)的方法引进。总之,优秀人才的引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

    路院长详细询问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所情通报(英文NEWSLETTER)发行、主页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并指示,作为以国际化为目标的研究所,管理人员中一定要有外语水平很高的人才,才能适应国际合作的要求。

    路院长还详细询问了研究所园区建设进展。针对拉萨分部园区建设,路院长指示,拉萨园区的定位是野外科学家实验、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基地,建筑面积不宜过大。针对北京分部园区建设,路院长指示,北京分部所址要尽快确定,园区建设要尽早开始,早日建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服务的、和现代化研究所相适应的实验与研究平台。北京社会化服务功能强,所以不必建Guest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