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10-04-26 来源: 字体:[ ]

日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单位,王小萍副研究员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完成的论文《Passive Air Sampling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2010,44 (8): 2988–2993)上发表。该期刊是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对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在环境科学领域中影响力名列前茅(2008年影响因子为4.458)。

研究人员通过在青藏高原建立大气POPs的被动采样网络,获取了2007-2008年度的大气样品,揭示了该年度青藏高原大气中多种POPs(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了XAD被动采样器在青藏高原采样效率的可能范围。研究结果一方面初步解决了限制XAD被动采样器在青藏高原应用的瓶颈问题(采样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揭示了南亚污染排放对高原大气环境的影响(如:六六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此外,青藏高原局地对滴滴涕的少量使用以及森林大火也是滴滴涕和部分基于生物质燃烧为源排放的污染物(六氯苯)表现为高含量的可能原因。

据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全球循环以及对偏远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污染研究中的热点。青藏高原自身的污染排放非常有限,然而,青藏高原的周边地区曾大量使用和排放POPs类物质。大气环流使POPs向青藏高原的传输和积累成为可能,青藏高原也因此被视为研究POPs长距离大气传输的理想区域。此外,青藏高原气候类型多样、地表覆被状况迥异。相应地,POPs在青藏高原的传输途径较为复杂,POPs气地界面交换也显著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过程均可能导致POPs在青藏高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在此背景下,开展青藏高原大气POPs时空分布的研究能够从较大空间尺度上把握污染物跨境迁移的趋向;便于掌握青藏高原大气POPs时空分布差异与污染物来源及不同气候系统对POPs传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