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项目二“生态屏障动态监测与区域绿色发展方案”2019年度会议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度院士、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多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研究员、李秀彬研究员、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文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宋金平教授、龚道溢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劭锋研究员担任专家,对课题和子课题年度研究目标完成情况和亮点成果等进行评议。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朱立平研究员主持,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资源环境处孙永溪高级工程师、生物技术处梁卓主管、专项办公室副主任王伟财研究员受邀出席会议,项目二各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
首先,梁卓简要介绍专项总体层面的管理情况以及各项目的推进情况,再由王伟财具体介绍了专项年度进展情况以及项目二在专项实施中的重要意义,明确项目年会的目的是了解各项目实施近一年来的重要成果,以便开展专项层面的统一汇报工作。
会议现场
朱立平在简短致辞后进行项目汇报,在简要回顾了项目在专项中的作用与设计思路、项目总体目标与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后,着重汇报了2019年度项目任务目标、考核目标与完成情况以及项目取得的重要工作进展,包括:(1)地面监测气象数据揭示最近10余年青藏高原暖湿化持续并具空间差异;(2)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加速了冻土的退化速率和程度使得冻土含水量明显上升;(3)完成了基于Landsat影像的青藏高原地区近期冰川面积提取和典型地区的冰川储量变化估算;(4)开发了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Landsat影像快速提取湖泊面积方法,并分析了不同补给类型湖泊水量变化空间差异及与气候变化关系;(5)对热浪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其影响和未来情景获得了一系列新认识;(6)完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中亚农业影响及适应技术遴选;(7)提出由6个旗舰国家公园为引领、2个跨国国家公园和12个国家公园共同构成的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8)分析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建设的交通和住宿设施理论容量、建设路径和管理机制;(9)建成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观测-行业数据验证的多源数据融合的生态工程监测体系并阐明了近四十年来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时空格局;(10)明确了生态资产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变化/自然保护区对生态资产量变化贡献;(11)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地区完成了野外站观测设备运行监控和数据实时传输与可视化分析系统(12)产出了一系列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批示并有效服务青藏高原地区发展与保护的咨询报告等。项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发表论文75篇(其中第一资助SCI论文29篇),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专利4项,科技奖1个,完成咨询报告3个,科技报告1个,专著2项,图集2个。
朱立平研究员主持会议并做项目汇报
项目汇报结束后,朱立平研究员、严中伟研究员、樊杰研究员、王小丹研究员及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代表课题一“环境变化野外观测体系建设与数据集成”、课题二“中亚大湖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方案”、课题三“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研究和科学方案”、课题四“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与生态资产价值提升”进行了详细的课题和子课题年度工作汇报。
项目、课题和子课题汇报结束后,专家们在对年度工作汇报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郑度院士指出,我们原来聚焦在青藏高原,现在涉及中亚和西亚,要加强地域之间研究问题和内容的联系;由于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部分,要考虑如何提升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国家公园由于面积比较大,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加强管理,要进一步与政府相关部门充分沟通,拿出整体的协调方案和整体规划;此外,下一步需要加强各个课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已有数据和成果,聚焦项目研究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多吉院士肯定了各课题取得的亮点成果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出在温度上升,降水增加的区域差异背景下,能不能在水热和时空格局结合上做探索,现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的变化格局是我们生态保护的结果呢,还是全球的变化影响?北部地区的变化是一个什么样的驱动力?下一步川藏铁路要建设,在川藏铁路建设中如何和我们的生态工程结合起来?专家组就具体的科学问题、数据产品及其在生态评估中的作用、项目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项目内与项目间加强交流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具体方案。
郑度院士发言
多吉院士发言
最后,项目与各课题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讨论,对可能进行调整的地方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对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和回应,更好地推进项目总体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