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科院高寒网举办野外观测与数据管理技能培训
2017-12-26      

  中国科学院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高寒网”)综合中心为推动数据共享与学术交流,提升相关研究人员的野外观测与数据管理技能,于2017年12月21日举办为期一天的野外观测与数据管理培训与技术交流,邀请专家从高寒网观测指标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不同环境要素观测技术方法、数据汇交与共享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并讨论泛第三极环境综合观测平台数据集成相关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野外站主管杨萍研究员出席会议,强调了经常性培训工作对提高各野外台站技术人员观测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野外观测与数据管理技能培训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促进“高寒网”的发展。高寒网综合中心主任、中科院青藏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阐述了高寒网建设的在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方面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高寒网野外站组成与建设内容,观测设备情况、观测规范建设和数据共享情况,并从亮点科研成果和台站队伍建设两方面介绍了观测研究进展,提出了“高寒网”未来十年发展的科学目标和应用目标,从宏观角度增进了参会人员对高寒网的了解,明确了本次野外观测与数据管理技能培训的目的。

  针对不同环境要素的观测内容与方法,丛志远研究员以青藏高原纳木错、珠峰等台站观测为例,以“大气环境要素监测内容与注意事项”为题介绍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化学组成(元素、离子、碳质组分)、光学性质(AOD)和气态组分(CO、CO2、CH4等)浓度与变化等大气环境要素观测的主要方法,以及部分观测要素研究取得的进展,并结合台站发展现状提出对大气环境要素观测的展望。土壤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理化指标也是很多模型的基本输入参数,吴晓东副研究员以“青藏高原土壤剖面调查方法”为题,结合青藏高原实际研究中的范例,介绍了土壤发生层位的一些常见特征、识别方法、采样点设置原则、环境信息的记录要点和采样时的注意事项。张寅生研究员以“河流湖泊水文气象监测内容与方法”为题系统介绍高寒地区河流湖泊水文气象监测内容与方法,包括流域尺度降水空间分布、湖泊水热观测平台、非冰川区产流过程观测、冰川径流观测、流域尺度水循环同位素监测等。湖泊水深分布与理化要素是描述湖泊性质的基本指标,湖泊主要理化性质的长期监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湖泊影响的重要手段。王君波副研究员的报告“湖泊理化指标监测方法与技术”以纳木错、色林错和当惹雍错等观测研究实例,详细介绍了湖泊水温、电导率、pH、溶解氧、透明度、主要离子含量、营养盐含量、同位素组成等湖泊理化性质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以及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姜丽丽副研究员基于课题组长期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监测方法”为题,从监测目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几方面探讨长期生态学监测成功的因素、国内草原生态系统监测概况、野外调查和长期监测样地的设、植被监测方法等,并提出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最适的样方数量及样方大小。

  在野外台站的信息化建设和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部分,北京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的姚永军工程师以“野外站监测信息化建设示范研究”为题,通过野外站监测信息化平台的五个案例,介绍了数据中心超融合解决方案,特别是中实超融合存储计算虚拟化架构的优势,并对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青藏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郭学军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工作进展”的报告介绍了青藏高原数据中心和中国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数据资源建设、用户服务、软件平台开发和共享等工作,以及多维数据分析(OLAP)、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等在台站观测数据中的应用等。

  以上报告从宏观科学问题到具体的环境要素监测,从野外观测到数据管理方法,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高寒网建设发展以及观测研究对成果产出的促进效应。高寒网各野外台站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就泛第三极环境综合观测平台的观测研究与数据集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高寒网数据共享等问题交流了看法。

  在一天的培训和讨论中,主讲人和参会的老师及同学积极互动并且收获颇多,希望增加类似的培训并适当增加时长,以便活跃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一线的科研人员有更多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地推进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促进青藏高原科学观测研究工作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