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青藏高原所召开野外站工作会议
2017-01-06      

  12月22日,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野外站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分析“十三五”期间青藏高原所野外站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思路,以及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植被生态、冰川、湖泊、河流水文等六大类观测指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所长姚檀栋院士、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谢鹏云、副所长兼珠峰站站长马耀明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赵平研究员、副所长兼藏东南站站长朱立平研究员、纳木错站站长邬光剑研究员、慕士塔格站站长徐柏青研究员、阿里站站长田立德研究员、那曲站联合站长汪诗平研究员、墨脱站执行站长王磊研究员、科技合作处处长戴英、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郭学军,以及各野外站副站长和观测数据主管等22人参加了会议。

  朱立平副所长首先作了“青藏所野外站网络的支撑作用与未来发展”报告,汇报了野外站在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青藏高原研究项目中期评估获得优秀、研究所“一三五”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取得双优和服务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平台支撑作用。在对“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中,提出未来十年(2016-2025)野外站发展的科学目标是明确高寒地区环境与生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机制,并将其应用到青藏高原高效生态建设的路径、方式与影响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要获得长期、连续的联网观测数据,开展模型机理研究和控制试验示范,加强国内外合作和数据共享,从而提升整体观测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大力推动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联合基金”计划,积极参与中科院地球科学大数据工程(暂名)的专项设计,开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监测站共建等工作。

  谢鹏云书记和赵平副所长分别从党建和基建两个方面对野外站建设工作发表意见并提出具体建议,如通过发展野外站骨干入党增强党组织在艰苦地区长期工作的表率作用,通过增建高压氧仓、改扩建基础设施等,改善长期驻守野外站观测研究人员的生活水平。各野外站站长分别从研究所野外站建设与高寒网发展的关系,野外站的观测研究重点与特色,以及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工作等发表了意见。各位副站长和观测主管从野外站观测项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基于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与理解、观测仪器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观测数据汇总和共享情况等进行了工作汇报。

  与会人员认为,青藏高原所的野外站是院高寒网的核心与基础,研究所野外站建设与院高寒网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互为促进。目前藏东南站、珠峰站和纳木错站这三个院级站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与观测人员队伍稳定性和经费支持方面相对较好,而其他所级站由于尚缺乏院层面的稳定支持,制约了其持续发展能力和观测队伍稳定。在长期观测项目的完整性与数据质量方面,藏东南站、纳木错站和慕士塔格站均有六大类相对全面的观测数据,为长期观测数据的联网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对于部分野外站在六大类观测数据方面的不足,会议建议各站与联合开展观测工作的课题协商,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对于已经使用10多年的野外观测仪器设备,需要开展统一标定或更换工作。

  姚檀栋所长最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青藏高原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正处于向新高度攀登的转型过程,应进一步发挥野外站的支撑平台作用和数据积累作用,持续推进以青藏高原所野外站为核心的高寒网建设发展。高寒网和研究所的野外站发展应该对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有更为详细的至2020年的5年规划方案和至203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青藏高原所的野外站在六大类观测指标上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连续数据,为气候与水文模型校正和气候变化事实与机制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充分整合利用这些监测数据并产出相应的文章或科学报告,能够深化基础科学研究,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野外站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以现有野外观测平台数据中心为基础,争取在青藏高原卓越创新中心建设中得到支持,持续发挥观测研究在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中的支撑作用。要加强野外站基础观测数据的共享开放,对于专项观测数据也需要制订相应管理条例,逐步做到有条件地共享。观测研究要积极融入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观测研究平台的国际影响。

姚檀栋院士讲话

会议现场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