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由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组织的“青藏精神大家谈”在青藏高原研究所915会议室成功举行,这是该系列活动的第二讲。此次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他以“高处不胜寒”为题,讲述了自己数十载冰川、地貌科研岁月的风雨历程与宝贵心得。所长姚檀栋院士来到活动现场,欢迎崔老师的到来并进行了热烈交流。此次座谈活动由支部书记邬光剑研究员主持,支部党员及所内职工和学生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活动。
崔之久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杰出地质地貌学家,他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冰缘委员会委员、国际冻土协会冰缘环境工作组成员等,是国际石冰川研究组发起人之一。长期从事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第一个走遍地球“三极”,写下中国第一篇现代冰川学论文的科学家。难能可贵的是已八十多岁的崔老师仍奋战在科研一线,至今每年仍参加川西高原的野外考察。2013年,集纳了崔老师十余年心血的专著《混杂堆积与环境》终于得以出版,全书共一百余万字,是我国地貌研究的集大成者。
作为开场白,崔老师提到了可以学习“藏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这种韧劲来对待自己的科研事业,作为对“青藏精神”的一个基本注解。之后,他从自己大学毕业后参加登山队开始从事冰川考察讲起,按照时间顺序将自己早年间所从事的贡嘎山、祁连山、慕士塔格、天山、珠峰、希夏邦马、青藏铁路选址过程中的冰川与冰缘地貌等研究工作简单作了介绍,并特别强调这些考察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及收获。讲到了在科考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贡嘎山冰川考察就遭遇了灾难性的雪崩,之后更是遭受雪盲、冻伤等严重伤害,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他对青藏高原科考事业的热爱,“虽九死其犹未悔”,反而更激发了他对这项事业的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崔老师已经为青藏研究奋斗了整整60年,并且仍坚持在科研前线继续开展工作。
没有讲稿,没有幻灯片,没有老照片,崔老师对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科研工作仍记忆犹新,娓娓道来的讲述让人感觉他确实非常享受这些年的科考工作,这已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如他反复告诫年轻人的“一生做你喜欢的事”这样的生活哲学,真正将自己的科研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这对当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具有很好的启示。“坚持”、“恒心”这样的字眼多次出现在他的讲述中,他以一个个平凡的经历阐释了“青藏精神”的真谛,使在场的人员受益匪浅。大家跟随崔老师的回忆分享了他的科研喜悦,比如中国第一篇现代冰川的论文发表、在1980年首次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上披露青藏高原冰缘地貌后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以及1982年发表了十多篇论文的成就感等等,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他在野外科考过程遭遇的那些危险和伤害甚至失去队友的痛苦,以及人生的超脱与豁达。当崔老师动情地讲起这些历史时,似乎那就在昨天,带给在场的人一种深深的震撼。“青藏精神”不只是口号,它是传承,是几代科学家艰苦卓绝为之奋斗的精神,她应该是信仰,深深地刻于每一位青藏人的血液,她更应该是实践,体现在每个青藏人每一天的科考与研究中。
“青藏精神大家谈”系列活动由环境与过程实验室党支部发起,本着“口述历史,脚踏山川,青藏精神,代代相传”的中心主旨,邀请我国青藏科考事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线科学家,以自己的科考经历为基础,和大家一起座谈“青藏精神”的历史和对未来青藏考察事业的展望。“青藏精神”是我国几代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科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范式,对于推动青藏科考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青藏精神大家谈”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的科考历史,将“青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增进对青藏科考事业的责任感和作为一名“青藏人”的自豪感,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不断提高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水平,为我国引领青藏高原研究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姚檀栋所长欢迎崔之久教授
高处不胜寒——“青藏精神”娓娓道来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