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由我所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CB951700)在北京召开课题结题验收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参加会议的验收专家有: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郑度院士,大气所吴国雄院士、吕达仁院士、石广玉院士,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张人禾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王苏民研究员、寒旱所丁永建研究员、吕世华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大气科学处张朝林处长作为管理专家出席了会议,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张鸿翔处长代表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出席会议。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陈友淦博士列席会议。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寒旱所、遥感地球所、地理资源所、大气所、昆明植物所、青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课题骨干和研究生等5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马耀明研究员主持课题验收会议。他首先介绍了科技部对课题验收的相关规定和会议日程安排,然后四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课题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一课题在羌塘高原青藏高原腹地主影响区和藏东南生态过程与东亚水汽通道关键区域开展了“星-机-地”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并通过加密和连续的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加强期观测试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和能量水分循环数据库;确定了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地表过程参数并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和方案优化,提高了陆面过程模型和大气环流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第二课题通过ICEsat卫星数据与高精度差分GPS对比观测,揭示了冰川冰体积变化的速率,明确了气候转暖条件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冰储量快速减少的现状;通过水体稳定同位素变化揭示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对水汽输送过程;通过长江源头地区开展的监测研究,揭示了气候-冰川变化-水资源变化的关系;模拟并预测了青藏高原主要大河水资源的来源与未来变化趋势。第三课题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土壤湿度观测网,发展了土壤水分从点到面的空间升尺度方法,制作了2002~2010年全国土壤水分格点化产品;分析了近几十年高原温度,降水,风速,感热,潜热,辐射和土壤水分异常与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特征,指出高原大气热源、尤其是春季感热减弱现象和原因,揭示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信号可以通过非绝热加热-局地环流正反馈机制维持到夏季并影响东亚夏季风和我国东部的天气气候异常。第四课题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气期延长,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近40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明显增加,进而影响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及农牧民生计。针对雪灾等自然灾害,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支持和鼓励牧民采取贮存、互惠/市场交换等多样化方式来应对雪灾;2、农区重点关注高海拔地区耕地扩展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做好相应预案,扶持农民改善灌溉条件;3、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关注生态幅狭窄的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建设聚焦于关键区域、促进生态工程向社会工程转型。 课题验收专家组在认真听取各课题负责人的总结汇报后,从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数据共享与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及科学价值、研究队伍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四个课题进行了评议。专家组认为,各课题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任务,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课题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四个课题全部以优秀的结果通过结题验收。 会议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