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下午,应所长姚檀栋院士邀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院士来我所为“青藏高原科学大讲堂”(第6讲)作学术交流报告。所长姚檀栋院士主持报告会。 所长姚檀栋院士首先对邓起东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邓起东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简历,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加强对我所青藏高原研究的学术指导。随后,邓起东院士为大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题目为“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全球地震活动高潮(Kunlun - Wenchuan Earthquake Series and Upsurge in Global Seismicity )”。他在报告中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自汶川8.0级地震后科研人员追踪青藏高原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1900年以来青藏高原存在多次地震活动高潮,且均有各自的主体活动地区,其中1997年以来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主体活动区是高原中部巴颜喀喇断块,十几年来在该区发生的多次7.0及7.0级以上地震就是巴颜喀喇断块活动的结果。邓起东院士还简要叙述了这一断块的最新运动学特征,以及它如何控制这一地震系列的地震活动。另外,这一地震系列的地震活动还有其区域和全球地震活动背景。它与2001年以来全球MW8-9级地震最新活动高潮相对应,是这一全球板块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高潮的一部分。目前,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及全球最新地震活动高潮尚无结束的迹象,未来几年内在全球板块边界构造带仍有可能发生Mw8-9级地震,在巴颜喀喇断块及青藏高原和南北带中南部也仍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学术报告结束后,来自国家地震局、核工业部、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我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与邓起东院士就相关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邓起东院士是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荣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有色金属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荣誉教授,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地震地质》副主编,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活动断裂研究》主编。 邓起东院士长期从事构造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动力学和工程地震研究,对我国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新的发展;建立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学,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研究及其应用工作;首次并系统编制了中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邓起东院士在国内外发表论义250余篇,专著13部,SCI收录30篇,SCI引用1649次,其中他引1511次;有16项科研成果先后2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代表性著作有《海原活动断裂带》、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天山活动构造》等。 所长姚檀栋院士主持报告会 邓起东院士作学术报告 交流研讨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