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朗尼·汤姆森院士为“青藏高原卓越中心”建设提出建议
2013-06-25      

   6月19日上午,我所外籍学术副所长郎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院士到京参加“青藏高原卓越中心”建设的讨论,并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对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人才与团队建设和提高中心声誉是中心成功的关键

   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团队是中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说,中心的工资水平和声誉是青年科学家比较看重的两个方面。提高薪金待遇,让做研究的科学家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另外中心在国家和科学院的青藏高原研究中的水平和地位,也是吸引对青藏高原感兴趣的科学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要注意科研管理问题,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建议中心设立委员会。这个中心的成功组织取决于科学家的兴趣所在。我非常支持这个领域的多学科研究,因为我们没有人能知道在未来5年内哪些领域会变得重要?同时,我不知道中国政府如何看待高风险项目?做高风险项目的时候有很大的风险,但不做就不会有突破,失败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就去试验。另外,委员会要做年青科学家的指导者,将一系列的科学标准传递给青年科学家,让大家融入中心成为未来中心的骨干;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年青人来推动中心的发展。

   我很相信科学的“黄金法则”是同行评议,你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通过同行评议可以知道很多的问题,得到很多的启示,提高你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同时应该有很多科学家写申请书,从国家级的基金支持方面获得科研经费,才能使中心提高知名度。

   中心应该有一个更大的依托,例如在美国类似机构通过依托大学,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申请更大的协调性的项目,以及和其他国际机构建立联系,并获得启发和支持。另外,保持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平衡也很重要,青藏高原研究需要融入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去,这是重要的一部分。从全球视野的高度理解,青藏高原研究需融入到更大的问题中去。

   中心要尽可能长时间地留住那些优秀科学家,考虑类似房价与退休年龄等问题是影响人才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要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学术研讨会、例会、茶话会等形式的交流,分享想法与科学思想,并把这些平时的想法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反馈到所里或者用以撰写申请书获取更多资源支持。

   关于建立人才评估体系,我所在的美国大学的做法是每个科学家6个月评估一次。人才评价体系中,教授即教学、服务与科研三个方面;科研包括获得的资源与发表的论文。评价委员会将根据对综合表现的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与工资挂钩,形成激励机制,一方面奖励活跃与多产的科学家,一方面要保持平衡。

   第二,中心成功的标志是有影响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

   中心汇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之后,虽然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很优秀,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中心后又做了什么,特别是作为一个团队做了什么?一方面是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另一方面联合发表成果论文。科学院可以建立机制使得这些卓越中心之间存在竞争。成果的好坏可以参考论文的引用数。发表论文很简单,但重要的是文章是否有人读,有人引用。

   第三,中心成功的更深远的标志是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

   中心应该有明确的公众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中心的重要角色应该是能找到和定义这些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科学问题。我震惊于中国政府这些年的快速变化。你的研究与社会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联系越紧密,越容易得到更多资助。虽然这些变化发生在青藏高原,但影响却在沿海地带,你要把这件事告诉社会。这是一个协调性的研究,这些知识应该服务于决策。

   如果要提高中心的声誉,那就要在中国提升优秀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即使你在《自然》或者《科学》上发表文章,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普通人不会关注这些,要让研究成果被大众接受。我知道你们不是以在媒体上曝光为目的,但需要在中心或研究所里有一个发言人,他专职于将研究成果发布给媒体与大众,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为什么很重要。在美国,研究成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向议会议员做质询。如果你能去议会做质询,证明研究有更大的价值,它和所面临的问题有关,应该让政府知道你做了哪些事情。这个也就是将科学成果传达给决策者。研究成果应该与公众和决策者密切联系,而不是放在象牙塔中。

  

   郎尼·汤姆森院士,系美国地质学家。1948年7月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杭廷顿。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