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不仅是大的山脉的汇集之地,也是几条大河的发源地。阿里地区是狮泉河(其下游为印度河)、象泉河(向下流入印度河);马泉河(其下游为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孔雀河(流入泥泊尔,最终注入恒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河源区称为“三河源”。 西藏阿里地区气候干旱,而发源于高海拔地区的河流成为当地人赖以维持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水源地。2012年7月1日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对三河源进行了综合考察。参加人员有姚檀栋、杨永平、张寅生、苏凤阁、田立德研究员以及杨威副研究员以及博士后才东等17人。
考察队首先考察了恒河源头之一的孔雀河,纳木那尼冰川融水流入孔雀河为至关重要的补给源。孔雀河从普兰县城向西北方向向上游延伸,“源头” 位于仁贡村的孔雀泉(N30.32,E80.56,海拔4312 m)。考察队在纳木那尼冰川下游以及孔雀河上游仁贡村设立水文监测站,监测水位变化;同时在孔雀河上游设立了自动气象站与总雨量计。
考察队接着考察了雅鲁藏布源头之一的杰玛央宗冰川和发源于阿里地区普兰县的更远的源头昂色洞冬冰川。考察发现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冰川末端比传统认为的杰马央宗冰川源头长10公里。发源于昂色洞冬冰川的融水径流,在中间又接受到了藏拉冰川的融水,径流进一步增大。但杰马央宗冰川附近实际上发育有3条冰川,由这3条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径流量更大,大于昂色洞冬与藏拉冰川融水形成的径流。
考察队对杰玛央宗冰川考察时,从冰川前面的冰碛垅到冰川前端,步行3个多小时,到达冰川末端。冰川前面为一长约1.6公里的湖泊,冰川末端直接消失在冰前湖中。冰川末端的海拔约为5000米。整个冰川前端表面较平坦,容易攀登,但表面有一些裂隙。考察队设置了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网络,架设了自动气象站、总雨量计和水文观测点。
考察队最后考察了印度河源源头的两大支流象泉河和狮泉河。考察队在狮泉河源区设立了自动气象站、总雨量计和水文观测点。
考察队对雅鲁藏布上游的水文特征进行了考察,分别在仲巴县霍尔巴乡(N 30.28°, E82.95°)和昂仁县阿布列村(N 29.43, E 86.62)设立了自动气象站、总雨量计和水文观测点。
考察队对象泉河、狮泉河和雅鲁藏布河源区的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做了初步的调查,为今后开展三河源冰川退缩区植被演替调查与监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考察队对地表水体进行了氧同位素采样。
考察期间,中共阿里地区区委书记万超岐、秘书长任建春会见了考察队,并进行会谈。姚檀栋院士汇报了考察的初步成果,提出了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均为双向复合补给型河源,同时介绍了“三河源”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万书记充分肯定了“三河源”科学考察的重大意义,同时详细介绍了阿里地区历史、人文和地理特征。
孔雀河“源头”—孔雀泉
马泉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源头
昂色洞冬冰川考察
杰马央宗冰川
全体考察队员在杰马央宗冰川前合影
杰马央宗冰川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