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极地球系统中水体的多相态转换及其影响”项目启动会在我所召开
2012-05-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极地球系统中水体的多相态转换及其影响” (项目编号:41190080)启动会于2012年5月6日在我所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宋长青副主任、冷疏影处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冯仁国副局长,项目学术领导小组专家成员郑度院士、陈德亮教授、许崇育教授、施建成研究员、陈发虎教授、郭正堂研究员、杨大文教授、宋献方研究员、朱立平研究员、阳坤研究员、王宁练研究员,全体项目研究骨干,以及我所马耀明副所长、丁林研究员、田立德研究员等共60余人参加了这次启动会。启动会由项目负责人、所长姚檀栋院士主持。

项目负责人姚檀栋院士首先致辞,对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衷心感谢。他指出,“第三极地球系统中水体的多相态转换及其影响”项目入选基金委重大项目并获得资助,表明了项目团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次会议是一次聚焦项目科学问题、深化项目内学科交叉、细化项目实施方案的研讨会,目的就是更好地明确整个项目和各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突出研究重点和核心科学问题,促进各个课题开展实质性的交叉和融合。因此,特意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参对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提出宝贵意见。

宋长青副主任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宋主任介绍了重大项目的立项的背景和意义,指出以往冰川、水文等研究大多针对对象的单要素的空间规律和演化过程,而本项目是同时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在第三极地区开展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水)的多相态的、而且和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使得研究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复杂和综合,这就需要地表观测、空间遥感等技术体系的支持;同时还要开展时间序列、空间序列和动力过程的研究,这就要求多学科的协同,包括大气的和地表的、定点的和大区域的、短尺度和长尺度的观测研究工作。宋主任希望通过这一具有重要性和前沿性的项目的实施,项目团队能够在第三极研究中走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道路,并能够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重视。最后,宋主任祝愿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冯仁国副局长也对本次项目启动表示了祝贺。他指出,姚檀栋院士领导下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团队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的资助,在海拔最高的第三极地区研究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水要素。该项目集中了国内青藏高原环境方面的优秀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将会做得更好、更上水平,并期待做出更优秀的、更国际化的成果。

应姚檀栋院士的邀请,项目学术领导小组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前执行主任陈德亮教授就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题为“Evolution of Climate Science”的报告。陈德亮教授从科学的定义、气候的定义、气候科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演变出发,从国际层面和更深的层次对全球变化的启动因子、气候反馈、当前气候科学的挑战、新的IPCC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重大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后,项目负责人兼第一课题(“冰川物质-能量平衡与冰川消融过程”)负责人姚檀栋院士、第二课题(“湖盆流域水量平衡与水体多相态转换”)负责人朱立平研究员、第三课题(“水体多相态转换过程中的界面能量平衡过程”)负责人阳坤研究员、第四课题(“水体多相态转换过程对水资源与水灾害的影响”)负责人王宁练研究员就整个项目和各个课题的具体任务与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与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评析了项目和各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希望,包括:1)注重第三极地区的区域性差异,包括西风区和季风区、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冰川补给区与非冰川补给区的对比研究,以及观测区域和站点选择的代表性;2)注重关键参数(如雪冰反照率、地表辐射、降水量等)的观测以及规划不同性质的观测方案(短期与长期、常规与强化、人工与自动等);3)区分现代观测与历史记录的不同、区分基于统计学方法和基于动力学基础的研究结果;4)重视不同海拔降水梯度(包括降水量和稳定同位素)的观测,重视大流域内同位素的观测,注重湖泊水的来源的多样性研究;5)注重模型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6)加强与第三极周边国家的合作,拓展研究内容;7)加强数据库建设。

姚檀栋院士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做了总结,对各位与会专家所提的意见表示感谢,并希望项目组成员不断进取,为第三极环境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会议现场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