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三江源区与藏北地区野外考察工作顺利完成
2011-12-29      

2011年是项目组“星-机-地”综合遥感试验同步观测试验的关键年,第四课题——“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与骨干成员参加了项目组全部相关实施研讨会议。课题负责人结合“星-机-地”遥感实验,围绕项目和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野外工作的全面落实,于2011年6月—8月在三江源和藏北地区开展了60余天的野外考察工作(图1)。


图1 第四课题组2011年野外调查点位分布图

 课题组织野外调查研讨会并落实的野外各阶段的任务与分工:由张镱锂研究员负责野外全面工作,刘林山负责野外设计与组织及实施工作,何永涛负责当雄站植被调查组、张华负责青藏公路沿线样品采集组、丁明军负责重大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组、吴莹莹负责青藏高原农牧民生计及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综合考察组、王兆锋负责青藏铁路运营对社会经济影响调查组、高俊刚负责科西河流域土地覆被类型调查,此次野外共有18位科研成员和14位聘用人员参加了外业调查工作。本简报主要介绍典型区草地退化的土壤温湿度监测和“星—机—地”航空遥感实验的植被调查野外工作进展。

一、完成了2010年三江源区土壤温湿度仪器维护工作

课题组于2010年在三江源地区的达日县、玛多县和杂多县,按照不同的植被类型埋设20套土壤温湿度仪器。本次野外工作的目的是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更换电池并采集数据。为了保障仪器在高原恶劣的环境下正常的工作,在仪器埋设前进行了密闭处理,在仪器自身密封的情况下,使用密封袋和硅胶等,对仪器采取了严格的防水措施。尽管在取出仪器的时候,发现部分仪器被地下水浸泡,甚至有少量保鲜盒进水,但是由于多道密封措施的作用,仪器未受到影响,20套仪器均工作正常。仅有1套仪器受到鼠害的影响,数据线被咬断,需在今后工作做要进一步改善,提高防鼠措施。本次野外采集土壤温室度数据20组,每组土壤温度3层、湿度3层,采集数据6.65M。


图2 土壤温湿度仪器维护

二、在那曲地区增设了39套仪器

为加强那曲地区的综合实验,研究那曲地区草地退化对环境的影响。在那曲县附近选择藏北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圆穗蓼+小嵩草草甸和重度退化嵩草草甸等类型,考虑到坡向等因素,埋设了土壤温湿度仪器15套,土壤温度记录仪24个。

三、完成了星-机-地综合遥感试验航飞区域的植被调查工作

在航飞区域内的那曲县、安多县和当雄县,对不同植被类型按照随机取样调查的方法共获得植被样方311份。调查内容主要对取样地点的自然条件及样方框内(0.5m×0.5m)的植物种类、高度、频度与盖度进行详细地描述。调查涵盖了航飞区域内的所有植被类型,包括小嵩草草甸、藏北嵩草草甸、针茅草原和退化草甸等几种不同的植被类型。调查区域重点放在各气象观测站附近、那曲铁路样带和安多县铁路样带:


图3 星机地综合遥感实验航飞区地表植被调查

 那曲县:在19个地点(含3个气象观测站)共调查植被样方224个,植被类型主要为小嵩草草甸、藏北嵩草草甸、苔草草甸和退化草甸;地貌条件为不同坡度与坡向的山地、平滩、湿地;群落总盖度在1%~100%之间,变化很大。

安多县:调查地点在铁路样带(退化草甸)和气象观测站内(小嵩草草甸),调查植被样方47个,地貌条件为缓和的平滩,群落总盖度的范围为3%~99%。

当雄县:在6个地点(含一个海拔梯度自动气象观测站)共调查植被样方40个,植被类型为退化草甸、高山草甸;地貌条件为山地、丘陵和平滩,群落总盖度的范围为10%~90%。 

在野外工作的两个月里,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行程10000余公里,在恶劣的高原气候环境条件下,圆满完成课题组所要求的各项任务,获取了大量丰富而详实的野外数据,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刘林山、于海彬,项目办公室编)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