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青藏高原航空遥感—地面观测协同观测试验圆满成功
2011-08-25      

近日,在我国青藏高原主体地区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地面观测协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次航空遥感—地面观测协同试验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项目“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以具备鲜明高原特征的羌塘高原—青藏高原腹地主影响区(当雄,那曲,安多)、藏东南生态过程与东亚水汽通道关键区域(林芝)为试验区,包括高原草原、湖泊、冰川、湿地、森林等各种下垫面,开展多源、多尺度、多学科联合的航空遥感—地面观测协同试验,为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以及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高质量的地气相互作用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变化关键因子精细化描述和遥感反演结果验证,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主要地表过程变化和敏感因子研究提供星-机-地同步的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

这次航空遥感试验共搭载3种传感器,包括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机载高光谱仪和红外热像仪。于8月中旬完成全部飞行任务,共获取了7个飞行架次、近200G的航空遥感数据,并基本与Landsat-5和SPOT-5等遥感卫星过境时间同步或准同步。此次航空遥感试验的飞行相对高度在3000米左右,所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密度约每平米1个点,高光谱影像地面分辨率约为1.8米,红外相片的分辨率约为4米。

地面观测试验依托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站)、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纳木错站)、当雄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站(当雄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站)和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峰站)的37个长期定位观测点进行。并配合航空遥感试验,同步或准同步地开展了风廓线仪大气边界层观测(那曲站和珠峰站)、GPS小球探空对流层大气观测(那曲站和藏东南站)、移动气象站地面异质性观测(那曲站)、土壤湿度空间分布观测(那曲试验区)、地面样方和定标加密观测(羊八井、当雄、纳木错和那曲等地)等。

本次试验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总体负责、寒旱所胡泽勇研究员任总指挥,来自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100余人参与了试验。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加上本次航空遥感试验区航线较长(300多公里),飞行区域多且相对高差大;同时在协同观测试验期间高原云雨天气比往年同期多20~30%;又适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拉萨机场和西藏空域受到管制等诸多因素,不仅大大增加了本次试验的难度和工作量,而且对每位参与试验的人员和飞行任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虽然试验时间比预期延长了近1个月,但是在全体参试人员齐心协力和不懈努力下,本次试验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内外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史上都将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亮点,也为今后国内类似环境下的航空遥感飞行试验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遥感飞机数据获取和地面定标(飞机摄于那曲站上空)(摄影:胡泽勇)


利用RTK-GPS获取冰川高精度GPS点坐标(摄影:王成)


地物波谱测量(摄影:刘良云)


地面样方采样和测量(摄影:胡泽勇)


大气边界层和对流层大气探测(摄影:胡泽勇)


地面气象要素空间异质性同步观测(摄影:胡泽勇)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