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恩斯特-路德维希·温纳克博士5月31日在北京说:“依照全球科学共同体的统一标准来监督科研行为、提高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将有助于防范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
温纳克率领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代表团来北京祝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并参加“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研讨会。
最重要的是公平规则和公开竞争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完全杜绝科研不端行为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加以防范并使之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就是公平的规则以及公开的竞争,我们要使申请资助的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整个透明的过程。”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德意志科学救援联合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9年重建,总部设在德国波恩。德意志联合研究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并致力于促进德国与外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一直秉承严谨挑剔的标准来遴选可以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剽窃、伪造或篡改研究数据都被认为是科研不端行为而被严格禁止。他们专门聘请了3个独立的检审官负责处理所有涉及科研资助项目的投诉。
“在德国,科学家都知道,科研不端行为是一定会被发现的。这样的机制能有效降低科研不端事件发生的概率。”温纳克说。
用制度来应对学术造假的“犯罪行为”
防范科研不端行为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受雇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德国人扬·亨德里克·舍恩200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宣称研制出分子尺度的晶体管。他在论文中提供的科学数据后来被证明为杜撰,科学实验也不可重复。《自然》杂志撤销了他的7篇论文,《科学》杂志撤销了8篇论文。韩国学者黄禹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称他的研究小组成功完成了人体干细胞克隆。这篇论文的科学数据后来也被证实为拼凑和造假。在中国,科学界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多次被媒体曝光。
温纳克说:“学术造假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有恰当的制度去应对它。对于投诉人的严密保护也是科研团队与这种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保障之一。”
严格学术规范实际上是对科研创新的保护。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宗旨之一就是促进创新。在过去20年中,他们设立了莱布尼茨奖金,每年有10名科学家各获得250万欧元的奖金,进行为期7年的研究,研究领域完全由科学家自主选择。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当宽容失败
“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研究都获得成果,事实上,我们资助的项目中只有25%~30%最终会取得成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当宽容失败。”温纳克说。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最近宣布,到2010年,科学基金每年将资助1万个面上项目,每项的资助强度将有望达到50万元人民币。20年前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中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学基金制实践。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基础研究投入了约180亿元。
温纳克说:“我很高兴看到中国越来越重视鼓励科学家去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中国有很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有着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
他说:“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科学资助机构总会选择支持那些在科学界已存在共识的研究方向,保守的资助倾向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科研活动中的大胆创新。”
项目评审人来自最优秀的科研机构
在种种制约条件下,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鼓励广泛的公平竞争。“我们选择的项目评审人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来自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机构,他们对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温纳克说。
广泛的国际视野使得德意志研究联合会重视与日益强大的中国科学界的合作。2000年10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各出资一半成立的中德科学中心正式启用,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德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温纳克说:“中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等一些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德中科学家将在天体物理、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
仇琳 俞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