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扫描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创新三期工作解读
2006-04-15      

 

 

 

    未来515年是中国科学院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农业、工业等的经济地位和国家安全,也为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诸多难题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多次战略研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制定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将为中国科学院未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国家需求谋划基地建设

 

    中科院党组在创新工程三期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科技发展的“110基地建设的战略布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负责“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

 

    将重点“落”在这三个基地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来自新发传染病和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时刻存在;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不够,以仿制为主,使我国进入WTO后面临严峻的挑战。

 

    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创造新的生物合成途径,大幅度提高物质转化效率,以此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有利于我国化工等行业摆脱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困境,加快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基地”,是中科院实施三期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将对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思想引领、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作用。

 

    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部队,有四十多个涉农研究所,整合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量,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瞄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性和前沿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对确保21世纪16亿人的食物安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过二期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了新的飞跃,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与我国航天、计算机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通过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将有助于组织争取国家各项科技任务,大力推进重大技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科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生物资源是创新的物质源头

 

    除了三大基地建设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还完成了“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并将其作为中科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支撑体系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面对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将是未来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一个战略重点。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有效利用生物资源是发展生物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实施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物质源头和支撑。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据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正以每天一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还有部分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

 

    据调查,目前我国70%以上的野生稻生境已遭到破坏;已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个,每年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左右。这些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

 

    为此,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提出了建设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中心(CAS-BRC);建设国家植物园创新体系及数字化植物园,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完善国家标本馆网络化数字系统建设等建设目标,以期为国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针对在人口健康、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多次反复,凝练了科学目标,提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方向。

 

    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瞄准重大疾病、人口控制、营养健康和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原始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拟启动糖尿病致病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脑发育与老年性痴呆症的研究、艾滋病病毒致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创新药物研发与中药现代化和肿瘤的表观遗传网络五个重大研究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强调系统集成、顶层设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和发挥中科院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大科学平台集成优势,开展规模化、系统性研究。同时还选定了代谢与营养、脑功能与认知等多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和全局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成果。

 

    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提出了“从基因组到产品”为主线的思路,通过建立南北两个研发基地,以开放式技术平台为依托,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核心技术,建立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体系,奠定我国工业经济向可再生物质过渡的技术和产品基础。拟定的重大研究计划包括:生物能源研发与产业化、生物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重大生物基化学品开发与产业化、生物绿色工艺及其应用等;重要研究方向包括了工业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能源生物资源的改造与利用等。上述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研究方向的实施,将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有特色、有知识产权、有实施力度和有重大经济效益的贡献。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提出了把握上游、主导中游、联合下游的策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扩展与地方农业科技力量的合作,直接服务于农业。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将组织开展水稻小麦品种分子设计、重大生物灾害的暴发机理、预警与控制等六个重大创新项目和一批重要方向性项目的研究。通过实施重大研究项目、建设创新技术平台和组建重要资源与信息等研究中心,中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将成为我国农业高技术研究战略基地、农业科技战略科学家和骨干人才培养基地,并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三性”贡献。

 

    整合优势力量 加强平台建设

 

    各项重大项目和方向项目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撑,平台的建设也因此成为三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如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的发展,适宜采用较高层面、较大规模的组织运行模式,集中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多学科交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运用高精尖实验设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与国际上目前的跨学科、多层次和大团队研究的趋势相比,我国在脑、认知与行为科学领域内尚缺少多学科交叉的大规模研究基地和先进仪器设备集中的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因此有必要在院层面统一部署,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建立中科院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平台。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平台方面,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和设备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平台,以促进我国在这一s域的更大进步。

 

    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则重点部署了基因资源挖掘利用技术平台、“组学”导向的微生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等,以及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基地与产业基地。通过“院地合作”,建立新型开放式平台,逐步实现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奠定我国由化石为原料的工业经济向生物质经济过渡的技术和产品基础。通过建立新型运行机制的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基地,以创新、产业化为方针,以市场为导向,承接上游研究成果与思想,研究开发工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提高工业生物技术成果的先进性、配套性、成熟性和工程化水平,实现技术、人才、资源、资金和管理的优化集成,推动工业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以中科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形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我国生物经济的重要力量。

 

    为保证创新计划与项目的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则规划建设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功能基因组和代谢组技术、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等八个创新研究平台;组建农业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农业生物基因资源中心、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在环渤海等地区建设若干个高效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示范区。这些技术平台和研究中心将综合集成中科院在区域农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为建立新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中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运行机制各不同

 

    目前,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从上到下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改革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体制与机制问题,如何理顺各种关系,寻找更有效的、符合三个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推动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初步拟定的三个基地的管理基本上是由基地领导小组、科技委员会和基地办公室三个管理单元组成,但每个基地的运行则各具特色。

 

    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采用的是矩阵式网格化的运行模式,参与基地活动的研究所为“点”,参与同一个重大项目或研究平台的“点”则组成“网格”。因此,基地最终是由各种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平台的“网格”共同组成的。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平台形成核心,同时随着任务的需求和进展,通过方向项目部署和动态的资源配置,进行及时调整。基地的外部运行则鼓励基地与基地间的合作研究和集中攻关,促进各学科的交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基地的装备条件和学术地位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研究,扩大对外开放,使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

 

    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的运行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研究所以技术创新为主,采用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中心和平台采用工程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既要强调企业化运行的统一性和计划性,又要兼顾技术创新、技术整合、技术服务和技术转化等不同层次工作的特色。既要强调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又不能单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既要强调联合、合作、协调、管理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在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建设上,根据具体特点,采用灵活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则要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平台和中心建设,形成若干研究集群;和地方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建设2030个创新团队,建设510个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或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知名战略科学家和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领衔和骨干人才;农业创新基地创新队伍的规模发展到3000人左右,形成中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做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不仅要思考如何在农业、健康医药方面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在能源、环境、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有效的生物技术,推动生物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未来515年,三个基地将不断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严格筛选一批重大和重要方向项目,凝聚一批科研骨干,瞄准一些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发挥综合优势,取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国家、人民和科技界满意的重大成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