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1月16日 作者:游雪晴
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体系,将可以发布7天公众气象预报,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内,提前半小时以上发布雷雨大风、山洪、泥石流等局地突发性灾害警报,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95%。这是记者从刚刚结束的2006年全国气象局长会上获悉的。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十五”期间气象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更加快速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全国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十亿人次,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达3300万。31个省(区、市)气象局全部开通了兴农网,建立了15000多个乡村信息服务站。
秦大河说,到2010年,中国气象局将初步建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基本形成面向行业和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多轨道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同时,“十一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大气综合探测,建立健全核及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扩散、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海难等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的气象保障业务工作流程,增强相关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保证气象预警预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直通企业。为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将启动气候变化应对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这两项工程将全面提升我国对气候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提高我国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度,充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每年再多增加降水80—200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森林灭火以及缓解突发环境污染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