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院士的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履约更需要国内学术界能够拿出科学依据来为决策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化工绿色化”成为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老债新账叠加共存的局面使得我国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我国应该出台明文法律,迅速治理和减少POPs这种污染源的存在,对于这种危害性极强的持久性污染物,我们不能再走末端治理的老路,应该将目标直接指向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钱易用了这样一句话来点明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根本所在。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70%的污染是由化学工程造成的。记者了解到,我国化工生产中的氯碱行业、染料行业、有机氯生产及造纸废水,都是持久性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可以说中国当前二恶英、呋喃的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因为污染,化工的传统工艺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
“绿色化工虽然是在近十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迅速发展成为当前化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世界各国化工界已把‘化工绿色化’作为21世纪化工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懿说到。
所谓“绿色化工”,张懿院士的解释是:从工艺源头上就开始运用环保的理念,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并在充分了解物流走向后进行能量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
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张懿院士说:“绿色化工的提出,不仅是环境保护的推动,同时也是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日益增加的环境监测、废物处理以及人身保健、社区安全保险等费用的推动。这个理念的提出,为人类解决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斯德哥尔摩公约》在中国生效已经整一年的时间了,但是履约工作仍会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更需要国内学术界能够拿出科学依据来为决策服务。同时,我国还必须在《公约》规定的时间内拿出完整的POPs物质的存在及排放清单,以及消除POPs的国家行动方案,这同样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持。”钱易院士说。
钱易院士指出,同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研究的主要差距包括:原创性基础研究欠缺,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大跨度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研究;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和区域性控制;缺乏全球视野,参与国际计划能力不足;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积累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与成套装备;科技对政府决策的支撑薄弱。可以说,生态与环境科技尚未形成适合国情和适应发展的生态与环境科技体系。
钱易院士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对POPs物质的基础性研究,包括监测分析技术、产生源调查、环境本底数据采集、迁移和毒性、污染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POPs数据信息支持系统和监控网络。增加对POPs污染物处置技术研究的国家资助和指导,研究适合国情的POPs销毁和替代技术,尽可能从源头减少消除POPs的排放及污染。
--------------------------------------------------------------------------------
小资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英文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即为POPs,目前有12种臭名昭著的成员,它们是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e、七氯heptachlor、六氯代苯hexachlorobenzene (HCB)、灭蚁灵mirex、毒杀酚camphechlor、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二恶英dioxinds和呋喃furans。前9种主要作为杀虫剂,多氯联苯为工业化学品,最后两种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无意生产的副产品。
(科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