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0日~8月26日,在973项目的支持下,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课题组对纳木错进行了为期15天的综合科学考察。这是继2005、2006年两次中德合作纳木错湖泊考察之后进行的第三次野外工作。参加此次考察的有课题组博士后王君波、吕新苗,博士生鞠建廷、林晓、甄晓林、汪勇以及部分后勤人员。
蓝天白云下、美丽的纳木错湖畔——我们的考察营地
根据总体考察计划安排,2005、2006年对纳木错的东部湖区及中部湖区进行考察。今年的考察重点在西部湖区,考察的主要任务包括:
(1)湖泊补充测深:测深工作集中在西部湖区进行,特别在西南部及西北部湖区进行了较大密度的测量。初步结果显示根据前两次测深数据插值的全湖等深线在西部湖区有较大的误差,此次考察的数据将对此进行修正。
利用抓斗取样器采集湖泊表层沉积物
(2)表层沉积物取样:为了对纳木错沉积物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网格状采样原则并重点考虑入湖河流及水下冲积三角洲等水下地形,利用抓斗式取样器对本次考察所覆盖的湖区进行了表层沉积物的取样,共获得表层沉积物25个,水深分布从10m到93m不等。
(3)岩芯沉积物取样:为研究不同湖区沉积速率的差异及恢复近代纳木错环境变化情况,在考察区域的7个点位利用重力采样器提取了短岩芯,并利用活塞钻在深水区进行长岩芯提取的尝试。由于水深影响以及采样器本身的一些缺陷,活塞取样结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只在约93m水深区域内获得约1.5m长的岩芯两支。
利用活塞钻采取的岩芯
(4)水质测量及取样:在每个岩芯沉积物取样点,利用多参数水质仪测量了从湖面到湖底的水质剖面。测量的水质参数有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环境光(光合有效辐射)等。共测量剖面8个,并在测量点按照5m等深间距进行垂直剖面水样采集。
(5)植物样品采集:为了对纳木错流域内的孢粉分布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进行研究,采集了湖泊周边部分优势种或广布种的叶片和部分植物全株,共获得植物样品60多个。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包括:陆生木本植物1科1种,陆生草本植物8科13属15种。
(6)湖岸阶地采样:对湖相沉积天然剖面分层进行了采样。
起锚是考察平台上最重的活儿
经过本次考察,对整个湖泊特别是西北部湖区有了清晰的认识。在1970年航摄的地形图上,西北部的梯让木波多和根达多都是和湖岸相连的半岛,在这次实地考察中发现,半岛已被水淹没,湖岸连接处水深在2m之上,这给近30年来湖泊水位整体呈上涨趋势提供了有力证据。
由于考察时间紧、任务重,考察期间又有半数以上的时间天气十分恶劣,风大、雨急、浪高,再加上部分工作水域距离营地达30km以上,每天湖上行驶和工作时间都在14小时左右,而且湖上所有工作几乎都是由人力完成,给野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课题组成员在困难面前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考察工作得到了纳木错综合观测实验站在食宿安排、燃油供给、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汉藏一家亲——撤营时与当地帮忙的藏族居民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