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承制的五集纪录片《西藏时光》于11月27日登陆央视荧屏。
点击观看 完整视频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摄制组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和寂寞的考验,一路伴随各种困难甚至误解,经受极端环境和恶劣气候的挑战,力图客观纪录下每一段真实的人生故事。12月1日《西藏时光》播出了最后一集《雪域深处》,讲述了2015年中国科学院古里雅冰川科考和热播电影《77天》原型青木的故事。让我们跟随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回顾这次建国以来的最大冰川科考,走进冰川人的生活。
古里雅冰川科考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再次合作,在西昆仑古里雅冰川开展综合考察,主要任务是考察古里雅冰川的近期变化并钻取深孔冰芯。
科考队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Lonnie Thompson(汤姆森)教授分别担任中方领队和美方领队,共有科考队员46人,以及央视和中宣部的媒体人员10人。姚檀栋院士和汤姆森院士都表示这次科考工作的难度很大。
67岁的汤姆森院士3年前做了心脏移植手术,这次科考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古里雅冰川科考的目的地在阿里荒原的深处,距离拉萨需要三天的行程。
科考队在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短暂停留,这里在几千年前曾经是繁荣的古格王朝。
然后科考队继续向前行进到阿里无人区的腹地。9月7日,经过多日的颠簸,科考队穿越无人区,驻扎在了古里雅冰川脚下的大本营(海拔5500米)。
而科学家的冰芯钻取地点分别位于海拔6200米和6700米,考验才刚刚开始。
物资运输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两辆雪地摩托因为不能拆卸很难运输到工作地点。
科考队员采用了多种方式试图搬运这个大块头,然而多种尝试都失败了。
科考队员连夜讨论解决方案,争取时间。
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雪地摩托的运输。
除了南北极以外,西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区,将第三极地区与南北极研究同步展开可以全景式的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在搬运物资过程中,10位藏族队员在下撤时无意用手机拍到一位队员不慎跌入冰裂缝中,幸好裂缝不宽,有惊无险。
9月23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古里雅冰川迎来了第一钻。
两位领队开始做详细的测量、记录。
姚檀栋院士对第一钻非常满意。
汤姆森院士说还要继续钻取320米的冰芯,以了解西藏过去气候变化的规模和历史。
科考队员说非常古老的历史信息都保留在这些冰芯里,这里非常有研究价值,非常艰苦,极具挑战。
冰芯钻取的第三天意外出现了,冰层中出现了冰裂隙,这意味着冰芯出现了年代断层,科考队决定转战海拔6700米的冰川最高点。
冰川最高点意味着更艰难的工作开始了。
6700米的营地距离大本营路途遥远,后勤工作也更加艰难,后勤人员需要徒步2个小时运输物资。
山顶上经常刮起10级大风,科研人员不停地垒砌雪墙阻挡暴风雪。
在一次最大的暴风雪之后,营地被摧毁,工作再次回到原点。
科考队在山顶的坚守,终于等到了一段好天气,工作渐渐顺利。
从9月26日到10月2日,在海拔6700米的二号营地,成功钻取了三根透底冰芯,每根长度51米。
但这不是最理想的结果,科考队再次来到曾经失败的6200米一号营地,目标是超过300米的最古老冰芯。
时间一天天过去,每个人的体力都消耗到了极限。
汤姆森院士咳嗽一直不见好转,身体越发虚弱,几天后,汤姆森院士病情加重被连夜送回北京治疗。
科考队回到6200米的一号营地,冰芯钻取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冬季气候多变,留给科学家们的时间不多了。
10月12日中午,终于打到了本次科考的最后一根透底冰芯,也是中国冰川科考史上钻取的最长冰芯:308.45米。
这意味着科学家找到了青藏高原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完整的一段冰川信息。
外方科考队员说世界上可能没有另外一只队伍能完成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事情,和中国的冰川学家以及当地藏族人一起工作,我们一起战胜了每一个挑战,完全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十天后,冰芯运抵拉萨,所有冰芯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中国,一半运到美国。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两国科学家将共同破解青藏高原的秘密。
故事还在继续,许多科学家仍在青藏高原进行科考工作,用科技力量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我们也将持续带来报道,为你揭秘第三极,走进科考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