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9期发布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
2017-09-30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

  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

  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明进展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等多个角度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描绘出较全面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图景。

2017年第9期

  本期专题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栋院士、陈发虎院士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葛全胜研究员共同指导推进。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 姚檀栋 陈发虎 崔 鹏 马耀明 徐柏青 朱立平 张 凡 王伟财 艾丽坤 杨晓新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第三极冰川与环境研究,发起并推进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开拓和发展了中国山地冰芯及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他通过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揭示了西风-印度季风相互作用的 3 种模态,并发现这直接影响目前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川与湖泊变化。这些科学成果先后在国际高端科学杂志发表,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文章发表以后的引用率达到 0.01%的高被引论文行列,姚檀栋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是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现 Clarivate Analytics 公司)评选出的 2015 年和 2016 年地学十大前沿领域的第一方阵。曾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017年,鉴于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被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授予维加奖。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1

  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西藏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

  ■樊 杰 钟林生 李建平 陈 田 黄宝荣 虞 虎 陈 东 王亚飞 郭 锐

  樊 杰 博士, 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 是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咨询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区域发展战略咨询和空间规划研制工作。担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技术负责人,牵头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汶川、玉树、舟曲、芦山、鲁甸灾后重建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任务。目前正在组织开展中央深改任务“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著 200 余篇(部)。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2

  青藏高原的核心来自南半球冈瓦纳大陆

  ■丁 林 李震宇 宋培平

  丁 林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中科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构造地质学专业。毕业于北京大学。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3

  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特提斯海退却对亚洲中纬度阶段性气候干旱的影响*

  ■孙继敏 刘卫国 柳中晖 付碧宏

  孙继敏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生代古气候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4

  青藏高原: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

  ■邓 涛 王晓鸣 李 强 吴飞翔

  邓 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奇蹄类哺乳动物演化、新近纪陆相地层对比和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他率领的团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丰富脊椎动物化石证实高原自早中新世晚期开始显著隆升,所提出的“走出西藏”理论揭示青藏高原札达盆地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肇始了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寒冷适应性谱系,并证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达到了现代高度。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5

  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

  ■陈发虎 安成邦 董广辉 张东菊

  陈发虎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兰州大学教授。任INQUA环境演化委员会副主席(IGU),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文明演化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发表论文400多篇。目前担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执行主编,国际期刊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和Journal of Arid Land副主编,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编委,以及一些中文期刊编委。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6

  印度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在现代青藏高原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

  ■姚檀栋 朴世龙 沈妙根 高 晶 杨 威 张国庆 类延斌 高 杨 朱立平 徐柏青 余武生 李生海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第三极冰川与环境研究,发起并推进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开拓和发展了中国山地冰芯及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他通过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揭示了西风-印度季风相互作用的 3 种模态,并发现这直接影响目前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川与湖泊变化。这些科学成果先后在国际高端科学杂志发表,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文章发表以后的引用率达到 0.01%的高被引论文行列,姚檀栋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是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现 Clarivate Analytics 公司)评选出的 2015 年和 2016 年地学十大前沿领域的第一方阵。曾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017年,鉴于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被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授予维加奖。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7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

  ■崔 鹏 贾 洋 苏凤环 葛永刚 陈晓清 邹 强

  崔 鹏 中科院院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委员与中国委员会副主任、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主编。主要从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8

  西藏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演变及地缘战略分析

  ■葛全胜 何凡能 刘浩龙

  葛全胜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先后主持中科院方向群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科技部“973”项目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09

  近30年青藏高原南缘地理环境状况及变迁研究

  ■刘荣高 刘 洋 徐新良 葛全胜

  刘荣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暨自然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全球遥感参数产品、资源环境遥感分析以及定量遥感反演关键基础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bulletin.cas.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910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