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 珠峰大本营 晴 海拔5180米
早上刘景时老师告诉我,昨夜帐篷外温度零下13.7度,帐篷内零下7度。今天继续高山训练。
早饭后康老师组织我们继续训练,但和昨天不同,昨天是耐力训练,今天是高度训练,向通珠岭进发,目标是海拔5400米高度,垂直上升220米。220米,在北京真的就是个小土丘但在这里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看起来不高的山,在蓝天下分外美丽,但真的攀起来,却难于上青天。有过昨天的经验,知道今天不会好受。抖擞精神,跟着康老师往前走,沿着冰河边的冰陆物,我们艰难地走着。路有些陡,滚石有点多,我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登山的经验,不时会有人跌倒。康老师在前面不时停下来,告诉我们要慢、稳,匀速往上爬。今天的天比昨天好多了,几乎没有风,我们穿着羽绒服很快就出汗了,张庆华拿着GPS不停地给我们报海拔高度,我们期待着5400米高度值的出现。攀登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每到一个高度后感觉又是幸福的,坐在石头上,看着瓦蓝的天空, 1巴急促的呼吸慢慢平缓下来,能暂时忘却攀登的痛苦,但再次出发时,又需要提起勇气,因为知道下面是更高更难的路。11点50分,我们到达5400米高度,大家都为攀登上个人的新高度而兴奋不已。
今天我们征服了一个高度,明天我们继续上升。
下山的路比上山轻松多了,虽然路滑一些,但下山时所用的体力比上山时少多了,大家感觉也好多了,觉得只是在学习和尝试下山的方法。康老师仍在前面带路,我们跟在后面,发现只要跟着他的步伐,一点也不累,下山的速度也很快。看着他像开羊般灵活地跳跃着走在山岩土,也不见他抬头看路。下午1点20分,我们到达大本营。比昨天下山时的感觉要好得多,我们的适应性训练还 是有成果的。
下午,第二批队伍, 7名冰川组的成员由寒旱所的秦翔副研究员带队到达大本营,大本营又热闹且忙碌起来。井老师安排新来人员的帐篷和后勤,康老师则从大的方面进行新的协调,及时交换各小组的最新情况。丛志远也从幢木接来了来自加拿大Manitooa大学的Mark博士,他这次来珠峰做大气和雪冰中重金属(特别是求)的测试工作,大本营的人员已达到37名。
晚饭后的学术讨论会由生态与环境组的黄荣福教授给我们介绍冰缘植物。黄教授来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今年已是65岁高龄了,也是老高原了。他准备了详尽的计算机演示图片,给我们介绍珠峰地区的各种植物,大家也不停地提问。张庆华博士更是从这个回叫nar中获得启发,设计了新的采样思路来研究各种环境介质中的阿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0在这里,不但有体能的考验和提高,而且在科研上收获极大,意义不凡!珠峰是世界之美景,也将是我们人生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