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大会于12月9日至13日在旧金山举行。本次大会上,“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于12月12日至13日召开了主题为“全球变化下的第三极环境”的专题分会。分会共组织了22个口头报告和62个展板报告,讨论第三极环境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其中,亚洲水塔变化备受瞩目。
此次分会由TPE国际计划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和美国俄亥俄州大学Lonnie G. Thompson院士共同主持。
姚檀栋院士和Lonnie G. Thompson院士共同主持TPE分会
会议邀请了圣安德鲁斯大学Tobias Bolch教授和乌得勒支大学Walter Immerzeel教授做特邀报告。会上,Tobias Bolch教授介绍了第三极地区的冰川变化及其对冰湖和下游社区的影响。Walter Immerzeel教授在报告中提出,青藏高原近年来湖泊水量增加的原因是印度季风的提前到来和不断加剧。
Walter Immerzeel教授在TPE分会做特邀报告
Tobias Bolch教授在TPE分会做特邀报告
在观测方面,青藏高原研究所邬光剑研究员汇报了根据冰芯样本得出的青藏高原过去一百年的大气尘埃模式。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Owen King教授做了题为“喜马拉雅-西藏造山带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时间和范围”的口头报告。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Jussi Griessinger博士汇报了灌木年轮d18O重建古气候的可能性。特里布文大学的Deepak Aryal教授介绍了季风前期喜马拉雅南坡发生的雷暴事件。特里布文大学的Binod Dawadi副教授汇报了喜马拉雅中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基于树木年轮的降水记录。
在遥感及模拟方面,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施建成教授汇报了西藏地区地球系统关键参数的卫星观测。普林斯顿大学Olga V Sergienko博士在汇报中依据第三极地区冰川对淡水收支平衡的贡献,预测了该地区未来的水文情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Dambaru Kattel副教授介绍了精确确定温度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服务于无观测区域气候-水文-气候-生态模拟。
AGU TPE分会现场
在第三极影响方面,西北大学的王宁练教授以咸海流域研究为例,阐释了中亚干旱区冰川、人类活动和尾闾湖变化之间的关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介绍了模拟高山变化对下游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兰州大学的张廷军教授强调了第三极和北极的冰冻圈变化和遥相关。
无论是口头报告会场,还是展板会场,与会者均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作为第三极环境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AGU秋季大会的TPE分会进一步扩大了TPE国际科学计划的影响力。
AGU TPE分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