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青藏卓越中心”)姚檀栋院士和陈德亮院士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张福青教授于7月25日到青藏高原所和青藏卓越中心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张福青教授以“青藏高原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昼夜变化的影响”为主题,从天气变化、大气动力学和数据同化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夏季降水的昼夜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张教授指出,我国夏季降水60-70%以上均是由昼夜变化引起,梅雨季节后期的昼夜循环自高原向东部平原的传播没有前期好,这可能与西风气流的影响有关。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降水的昼夜循环十分明显,且多集中在傍晚和晚上。对于西南地区来说,近30年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而降水量极值却不降反升,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雷电这种强对流天气的研究表明,雷电发生次数在全国范围内均呈减少趋势,这可能与季风指数的减少密切相关。 姚檀栋院士和陈德亮院士认为张教授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结束后,青藏高原所及相关单位研究人员与张教授展开了热烈互动交流,并就后续合作展开讨论。 张福青教授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象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级数据同化和可预报性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可预报性、资料同化、极端天气和区域气候相关研究。张福青教授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近200篇文章,是新版《大气科学百科全书》的编辑之一,同时在多个专业期刊担任编辑。此外,他还为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美国气象学会(AMS)、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内的多个组织担任评审或顾问组成员。他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工作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2009年,张福青教授凭借其在中尺度动力学、可预报性和集合资料同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美国气象学会(AMS)克拉伦斯·勒罗伊·梅森格(Clarence Leroy Meisinger)奖项唯一获奖者。最近,在2015年,由于在飞机雷达资料实时同化提高飓风预报、中尺度可预报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美国气象学会的Banner Miller奖项。同年,他入选美国气象学会会士,是瑞典国际气象研究所(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of Sweden)的Rossby fellow,同时担任MIT的Houghton Lecturer。 姚檀栋院士主持报告会
张福青教授作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