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本报柏林11月9日电(记者 倪永华 新华社记者 刘向) 1974年,德国马普学会主席吕斯特教授访华,开启了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科技合作的大门。30年后,双方决定在上海共建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双方合作也由最初中方从中受益较多,逐渐演变成双赢的合作态势。目前,马普学会是中科院“最好的科技合作伙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正在柏林参加中科院和马普学会合作30周年活动的路甬祥谈起与马普学会的合作如数家珍。他说,双方合作从最初的人员交流开始,发展到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共同支持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直到双方共同探讨如何组建研究所和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双方的合作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最成功的科技合作,堪称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
1994年,随着国内培养青年科学家的呼声越来越高,中科院按照马普模式筹建了青年科学家小组,提供相对好的待遇,帮助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独立工作。小组按国际惯例,从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青年科学家,经多国专家评审,择优聘用,最长聘期5年。几年后又引入了伙伴小组的合作模式,用意推动合作网络的建设,鼓励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赴德从事研究工作。实践证明,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带出了一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其中包括像裴刚、卢柯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声名鹊起的青年科学家。
路甬祥认为,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合作成功,首先在于双方有共同或者相似的理念。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对国家、民族、人类文明的进步至关重要,是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双方都认识到,科研和创新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其次,中德双方彼此非常尊重也是成功合作的重要因素。双方超越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坦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双方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不拘泥于一个项目的利益得失,主要着眼于整体、着眼于长远。
谈到中科院1999年以来SCT论文数量超过了马普学会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时,路甬祥说,这一数字只能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但不能认为数量就是质量。他说,就发表的论文而言,如果每一个领域选世界上20种最好的杂志进行统计的话,我们的高质量论文大概只有马普的一半,中科院今后重点要放在提高论文质量上。他说,衡量科技产出并不仅仅是论文,也不仅是论文数量。科技产出要根据不同创新的特点,标准也不相同,如基础研究主要走国际同行评价的道路,包括发表文章的质量、在国际科研界的影响力和公认程度;工业性研究主要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新贡献,对科学决策、对实现中央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是不是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技术研究,要看它对提高我国经济、工业竞争力、国防安全能力有什么重大贡献。
路甬祥坦承,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中科院在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上还需加强,战略科学家和领衔科学家数量明显偏少。中科院为此还需要努力,科学技术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奋斗。科学需要积累,科学发展是渐进的。
路甬祥对双方的合作满怀信心,他认为中科院和马普学会将共同致力于发展全局性、长期和稳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努力将双方的合作持续地推向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他预计,双方今后主要合作领域将聚焦在生命与健康、资源与环境、信息科技、纳米科技、航天航空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 |